西安市特产

宁陕香菇

宁陕香菇,品质优,质量佳,至今已有50多年成名史。宁陕地处秦岭腹地,林木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劲。上世纪90年代,宁陕县汤坪镇即为陕南最大的食用菌批发集散地,产品长期出口日韩和东南亚。天然林紧伐后,宁陕县大力发展袋料香菇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洛南核桃

洛南特产核桃个大、仁饱、皮薄、质优,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洛南核桃仁医用价值颇高,保健作用明显。具有“补气养血、补肾固精、温肺润肠、补脑益寿、通润血脉、生发养颜”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以促进发育、健脑益智、增强记忆、提高免疫力,有明显的防癌抗癌作用。

蓝田玉

蓝田玉在秦代已被重用。在《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腰缠蓝田带”,这里的蓝田带即“玉带”,反映出蓝田玉在当时已成为玉石的代名词。蓝田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久负盛名的声誉,充分说明了蓝田玉原产地域的地位,其历史名称权应给与有效的法律保护。​

蓝田白皮松

蓝田白皮松栽培历史久远。现存西安市古温国寺内的白皮松相传于隋唐时期由蓝田移植至此,该树龄约1300年,树高26.5米,胸径1.06米,树冠 16米,至今仍郁郁苍苍,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古树名木。《蓝田县志》亦记载:蓝田玉川镇褚家河现存一棵高19米,胸围0.75米,树冠11米,树龄400年的白皮松,类似该树树高、树龄和树冠的白皮松在蓝田境内不下数十棵。自隋至清代有多位文人骚客留下近40余首,直接吟咏或间接吟咏蓝田白皮松的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唐代大诗人王维、宋之问所作《新秦郡松树歌》、《山居秋暝》、《题张老松树歌》等诗,诗中从不同侧面赞誉了蓝田白皮松。

蓝田樱桃

蓝田樱桃栽培历史悠久,相传汉高祖刘邦在打猎时,循着白鹿的足迹来到蓝田,发现了这娇艳欲滴、馥郁甜香的果实。在古代,皇帝春游打猎,对蓝田樱桃时有赞赏,是历朝皇宫供奉之必须品。民国《续修蓝田县志》中有“晚春之樱桃,皆所时有”的记载,民间也有咏樱桃的诗词见诸报刊。时至今日,在洩湖、华胥等镇的村子里还保留有粗大的樱桃古树。

长安草莓

长安草莓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栽培在城市近郊区。长安区沣西公社(马王街道)黄桥村、五星乡燎原村等地率先开始种植露地草莓,被称为“草莓村”。长安区马王街道黄桥村曾流行一首打油诗:“草莓熟时日日晴,黄桥人民喜盈盈,提着担笼拿着秤,直赴咸阳西安城”,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由草莓种植带动起来的专业村,黄桥村已成为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明星村,恰应了“草莓红了,群众富了” 这句话。

耿镇胡萝卜

耿镇胡萝卜,始于西汉,益于清末,广于当代。西汉盛世,张骞出使西域经丝绸之路,带回葡萄、石榴、胡萝卜等农副产品,在长安城周边广为种植,由于耿镇沿渭河沿岸,土壤疏松,种植胡萝卜得天独厚,故形成耿镇胡萝卜之悠久历史。清光绪二十六年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途经渭东桥至西安,陕西地方官史进贡耿镇胡萝卜御用,旅途劳顿的慈禧食后,容光焕发,精神为之一震,赞不绝口,连连叹奇:“胜似小人参,美味在人间”。

老堡子鲜桃

老堡子村,唐永徽元年称读书台,是有名的古村庄。二千多年前,是汉上林苑所在地,溪流遍布,草木茂盛,桃李争春。桃熟季节,鲜红欲滴,十里飘香。唐诗中曾有“种桃道士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不断地演绎着老堡子鲜桃的传说。明崇祯年间,老堡子村修关帝庙,主持忽见黑水飘流而下鲜桃三枚遂捞取回庙中,供于关帝前,后将桃核种于庙前,枝繁叶茂,后人称“三义桃园”。果实酸甜可口,美味特别,得食者甚为荣耀,以为得神赐仙果而欢喜。后村内有一李姓者,剪采“三义桃园”枝条嫁接于村东自家荒地,几经发展,终成好大一片“桃花源”。

王莽鲜桃

王莽鲜桃,源于“王莽追刘秀”的传说。西汉时期,刘秀逃,王莽追。刘秀逃至今长安区刘秀村时,眼看将士疲惫,敌兵将至,偶见旁边有一桃园,鲜桃正熟,一谋士大喜:“‘桃’即‘逃’也,主公必能摆脱王莽追兵。”刘秀军心稳定,随即安营,养足精神,次日在“刘秀的鸡比王莽的鸡早叫半个时辰”的天意扶助下,顺利摆脱追兵,后成大业。给今人留下了王莽村和刘秀村,王莽鲜桃也流传至今。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著名诗句,就是其游此地桃花园而作。上世纪五十年代,西王莽村建立了 “七一”合作社,大面积栽培鲜桃。1955年,毛主席为果园建设经验的文章写下按语:“这个经验有用,各地可以仿办”,王莽鲜桃也因此更加有名。

柞水核桃

柞水核桃,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文献记载,是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回植于京都长安,然而“龙凤之地”不适核桃生长发育,便被发配到商洛山中。岂知,核桃却因祸得福,寻到了安家落户、发家兴族的宝地,从而繁衍成为一个旺族。唐代以后,柞水核桃已有相当规模。

灞桥葡萄

灞桥葡萄的发展始于汉代,2000年前,张骞将华夏第一株欧亚种葡萄带回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葡萄从此在三秦大地、秦岭北麓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规模不断扩大。唐朝盛期,社会稳定,人民富庶,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文化得以空前发展。明、清时期,葡萄在灞桥开始普遍种植。上世纪70年代,灞桥开始栽培酿酒葡萄,80年代中期,灞桥区委、区政府调整发展战略,开始大力发展大粒鲜食葡萄。经过多年发展,全区鲜食葡萄栽植面积居陕西之首。

阎良甜瓜

阎良,享“中国第一甜瓜基地”的美誉。据《阎良区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开始,阎良区的关山镇、武屯镇一带就有零星的甜瓜种植; 60-70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西瓜和甜瓜,种植规模有所发展;8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责任制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甜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90年代初,随着“棉瓜套”(棉花地套种西瓜甜瓜)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阎良甜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万余亩。1999年,经西农大专家教授推荐,市级农民技师宋锦科从甘肃引进厚皮甜瓜品种,在阎良试种成功。此后,阎良甜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百姓致富的主导产业。

兴平关中黑猪

兴平关中黑猪,陕西关中地区当家品种。20世纪60年代初,专家就开展了关中地方黑猪的杂交选育。1971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农业局确定培育关中黑猪的计划;1973年,以兴平县种猪场和西北农学院猪场为核心育种场,开展培育工作;1984年,优选出肉脂兼用型新品种。

阎良相枣

阎良相枣,又名“贡枣”,是地方名优特制干枣良种。栽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宋时期。相传,明朝初年,关中遭受饥荒,当地农民以枣充饥,安度灾荒。为此,明宰相发诏:广种枣树。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明宰相“体察民情,为民办事”,特称此枣为“相枣”,流传至今。如今,阎良武屯、康桥等地,还保存有200年以上的枣树群。

蓝田大杏

蓝田,曾是“三皇故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相传,上古时期,伏羲、女娲因吃了其母华胥氏亲手所植杏树的百年之果,灵气顿生,从而识河图,译洛书,画八卦,创文字,炼石补天,建立了远古华胥文明。华胥大杏由此得名,因地处蓝田,后称“蓝田大杏”。据《蓝田县志》记载,远在唐以前,杏树在民间就已普遍栽植,唐钱起有诗“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

临潼石榴

临潼石榴是陕西一大特产。它集全国石榴之优,素以色泽艳丽,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软鲜美,籽肥渣少,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名居全国五大名榴之冠,被列为果中珍品,历来是封建皇帝的贡品,享誉九州,驰名海外。

灞桥樱桃

灞桥樱桃颗粒饱满,果型硕大,果实呈肾形或宽心脏形,色泽艳丽有光泽,多数品种为鲜红色或紫红色,少数为浅黄色,果肉质地细腻、汁多、口感酸甜、味浓有香气、营养丰富,含有铁、维生素A、B、C及钙、磷等矿物元素,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适口性强。此果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

临潼火晶柿子

临潼柿子是柿子中的佼佼者。因果实色红似火,果面光泽如水晶而得名。又因熟后质软,外皮火红,深秋成熟时挂满枝头,如火焰般艳丽,所以又叫“火景”。火晶柿子果实扁圆、个小色红,晶莹光亮、肉质细密,皮薄无核,肉肉蜜甜,浆汁丰满,吃起来凉甜爽口,甜而不腻,味道极佳,且果皮极易剥离。

华胥大银杏(华胥大杏)

华胥大银杏被誉为“圣果”,相传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蓝田五月大旱,人相食,饿死者无数,而华胥因银杏丰产,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饥荒,因此“圣果”的美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粮食欠缺的年代,当地群众经常用大银杏换粮食、换日用品,以至于到现在每到华胥大银杏成熟时节,仍有人到西安走街串巷卖杏,只要打出华胥大银杏的招牌,人们竞相购买,很多外地客商都慕名提前订购。

户县黄酒

户县黄酒是原生态绿色食品,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有机物质,尤其是户县黄酒中氨基酸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营养丰富。而氧化钙含量又仅为国家标准的十分之一。经常适量饮用可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养颜美肤,活血化瘀,有益健康。当地俗话说:户县黄酒“通三关,利九窍,十二经络全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