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特产

普洱茶

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属于黑茶。现在泛指普洱茶区生产的茶,是以公认普洱茶区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普洱茶是”可入口的古董“,不同于别的茶贵在新,普洱茶贵在”陈“往往会随着时间逐渐升值。

文山三七

三七,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因其播种后3至7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为中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自古就有“止血神药”的美称,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文山牛

文山牛是中国优良的肉牛品种,云南省六大名牛之一,具有体驱均称、体质结实、性情温和、耐湿热、耐粗饲、适应性强、行动敏捷、善于爬坡、力大耐劳、肉质好等优点,属役肉兼用型,其肉质细腻、纯香度高、净肉率高、肌间脂肪丰富。

马关草果

马关草果栽培历史悠久,据文山州志记载,马关草果始种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马关草果具有果大、肉厚籽多、味清香等特点,是州外销土特产品之一,2001年文山州马关县被誉为“中国草果之乡”。 近年来,文山州委、政府为进一步加快马关县草果产业的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因势利导,重点培育,集中连片”的原则,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把马关草果产业作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使马关草果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马关草果在继承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引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进栽培工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由以前的自种自食转向出口、食品加工和深加工,马关草果现已销往西北、东北、华东、中南诸多省份,出口至东南亚各国。目前,文山州马关县人民政府已专门成立了“马关县草果研究所”,按照“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协会”的发展模式,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提高草果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富宁八角

富宁八角栽培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富宁县高楼、民村一带是富宁八角栽培的发源地。清光绪至民国初年,随着改土归流,官商士贾频繁往来,八角逐渐由富宁传播到滇东南的部分县,据《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记述:“云南的八角开始在富宁县栽培,以后发展到广南、西畴、马关、文山、麻栗坡、河口、屏边、墨江、玉溪等县”。这说明了富宁县是云南省八角栽培的发源地。在我州瑶族聚居村寨,几乎村村房前屋后都种有八角树,每户每年靠种八角收入在千元以上,高者达10多万元,把八角树称作“摇钱树”。为了感激八角树给他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每年“盘王节”(8—9月,八角开花时),他(她)们都会相聚在八角林中载歌载舞,喜庆丰收和展望未来。年轻男女在八角林里谈情说爱 ,共叙心中蜜语和相思之情。并以八角树为证,盟誓忠贞不渝的爱情。瑶族妇女把八角和八角花绣在头饰上和腰带上以示“吉祥如意”。 富宁八角栽培虽有悠久的历史,且在清朝初期剥隘成为商埠的兴盛时期,就远销沿海两广及香港等地。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由于地霸和奸商的盘剥及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发展速度十分缓慢。60年代初期,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到富宁视察,针对富宁县实际,提出“把工作重点推上山去”,指导帮助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以林畜为主”的发展方针后,富宁的八角才有所发展。并把八角生产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先后拨出扶持资金98万元。用于采种育苗、技术培训、聘请技术人员,开展科研试验。八角栽培开始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逐步呈现老区和新区一齐发展的局面。质量在1985年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八角制标会上评为第一。产品出口瑞士、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1999年富宁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八角之乡”。政府为了把品牌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八角富民的目标,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把八角列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树种,采取打造八角生态村,加大宣传力度,变品牌优势为经济发展动力,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八角产业发展进程,着力科研推广进度,提高八角生产科技含量,加速八角产品开发步伐,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等措施,做大八角产业。在323国道公路干线出入境处设立宣传广告牌坊,让过往宾客了解八角之乡;在省、州报刊宣传报道八角产业发展情况;在出租车印上“八角之乡欢迎您”的字样;把歌曲“八角飘香”定为县歌进行传唱宣传。并成立了“富宁八角研究所”,开展八角优树调查、八角良种选育、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治、无性系繁殖、丰产栽培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试验、示范和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工作。 富宁牙牌村以种植八角为主,通过种植八角增收,呈现户户种八角,户户盖小楼景象。2004年11月11日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深入到富宁县牙牌村调研时指出:“要积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富宁县牙牌村代表了云南山区将来的发展方向,云南94%是山区,自然条件同富宁县牙牌村相似的也不是少数,牙牌村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都能够做到,要学习牙牌村成功的经验,结合山地优势,灵活、实际、积极地开发山地资源”。至2010年底,富宁八角种植面积5.87万公顷,产量1万吨,栽培面积和产量仅次于广西,居全国第二。

砚山小粒花生

文山州花生栽培种植历史悠久,1825年成书的《广南府志》卷三供记览志物产就有落花生的记载,距今186年历史。解放前我州花生种植品种主要是匍匐型品种“挖生”和本地花生,全州花生面积仅七千余亩,种植面积少而分散。产品主要用于榨油,少部分作为群众自食消费,也有部分用于群众之间的农产品与其他物品的互换交易。由于易落果、收获困难、产量低,被群众形象地称为“挖落松”,很快被1952年引进的马来亚花生品种取代,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又成功引进了产量和品质均优于马来亚品种的“桂花17号”(文引花生 01)、“粤油192”(文引花生 02)、 “VS405”(文引花生 03)三个优质花生品种应用于花生生产,全州花生种植规模不断得到扩大。花生作为了我州传统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其大宗产品壳花生远销广东、广西等地区,主要用于加工花生油,以其为原料加工的花生油,品质优良,远销国内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随着地膜早花生推广面积的扩大,部分用于煮食用途的鲜花生还出口越南。 文山州属云贵高原花生区,花生生产的气候和土壤及地貌条件较为特殊,栽培条件对花生品种的选择性强,花生品种为生育期一般在12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百仁重在35克—50克之间,具有株型紧凑、结果集中、抗旱性强、抗病性较强、易收获、丰产稳产性好的特点。特别是在产品外观品质方面,具有果皮薄、易去壳、荚果和仁粒小、仁粒饱满、种皮光滑、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的典型特征,被群众习惯性地统称为“小粒花生”。砚山县是我州花生生产的科技示范主产县,具有花生种植的产地典型的气候类型,经报州人民政府批准,产品特登记为“砚山小粒花生”。

丘北辣椒

丘北辣椒具有悠久的历史,据丘北县志记载,丘北辣椒始种于明朝后期,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因其个小、色艳、皮厚,辣而香,味道纯正,油脂高,食味佳,并有其特殊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耐储易运的独特品质而倍受人们青睐,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重要土特产品之一。1999年文山州丘北县被誉为“中国辣椒之乡”。 近年来,文山州委、政府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科学规划,因势利导,重点培育,集中连片”的原则,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把丘北辣椒产业作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使丘北辣椒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丘北辣椒在继承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引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改进栽培工艺,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长,由以前的自种自食转向出口、食品加工和深加工,丘北辣椒现已销往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及国内的20多个省市。目前,文山州已有专门从事辣椒经营的有600多人,大型交易市场5个;从事丘北辣椒内含物提取的企业1家,丘北辣椒食品加工、销售企业27家,加工产品40多个。到十二五末,丘北辣椒规划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实现年总产值达到2.85亿元。

西畴阳荷

阳荷食用其花苞,在西畴种植历史悠久,是西畴较有优势的特色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2000年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将命名为“中国阳荷之乡”。改革开放后,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阳荷开发,把阳荷作为全县九个拳头产品之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的特色产业加以扶持发展。1985年以来一直作为西畴外贸主要出口产品,并成立加工企业─西畴神星蔬菜制品厂,走公司+基地+农户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企业开发生产有风味麻辣阳荷、阳荷罐头、阳荷汁饮料等产品,并注册“神星”商标,全力打造阳荷“神星”品牌,该产品1994年获第六届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银奖,2001年经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号:YN024),产品远销省内外及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年加工生产150吨,出口100吨,阳荷一直是西畴的出口产品。

广南八宝米

八宝米具有粒大饱满,质佳,味香口感好,蒸煮时间短,饭粒软而不烂,隔夜不硬,富粘性,而且具有久放不馊的特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指标均优于国家大米标准,氨基酸含量较高,富含维生素(E、B1)及磷、钾、镁、钙、钠、锰、硒、铁、锌、铜等10余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食物。八宝米有清热润肺、宁心爽神、营养保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