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

  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   元代已有用胡琴伴奏的说唱。蒙古人常以潮尔、马头琴、四胡等拉唱自娱。一些人则自制马头琴等馈赠亲友。在兴安盟图什业图等地,几乎每座蒙古包必挂马头琴、四胡等乐器。一些说唱乌力格尔、好来宝的艺人,既是...

       科尔沁叙事民歌,是流传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的富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蒙古族民间艺术形式。17世纪后,伴随着科尔沁人逐渐定居生活而产生。        科尔沁叙事民歌通常由民间艺人在特定场合演唱,一人充当多个角色,通过丰富的面目表情及...

       蒙古族四胡,又称蒙古四弦琴,属拉弦类内弓乐器。蒙古四胡由古代库莫奚族人所用的奚琴演变而来。以说唱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蒙古族吸取奚琴的精华,创造出了极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蒙古四胡。现普遍流传于内蒙古通辽市、兴安盟及东北、华北等部分...

  满族屯满族乡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部,是一个以满族为主体、蒙古族为多数的边境少数民族牧业乡。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今科尔沁右翼前旗蒙古族摔跤手敖力布仁钦被抽丁后,在科尔沁草原诸旗一次大比武中,战胜所有对手夺...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是世袭传承的部落服饰。图什业图亲王的府邸位于今兴安盟科右中旗,王府拥有众多的绣女,专为王爷、王妃绣制服饰和一些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工艺,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质朴、...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雅布干乌力格尔意为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又称“呼瑞乌力格尔”,产生于明末清初,现分布于兴安盟、通辽市等地科尔沁草原上的农牧区。   雅布干乌力格尔说唱题材广泛,或歌颂英雄,或赞美爱情,或描绘风光,一切社会现象无...

  科尔沁蒙古族剪纸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中心,分布在整个科尔沁地区。清咸丰年间,民间剪纸艺术开始流行在札萨克图旗地区(近科右前旗)。经过数百年的沿袭和发展,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在审美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形成了浓厚地方特点的剪...

       科尔沁潮尔史诗,民间称“蟒古思因·乌力格尔”,意为“镇魔故事”,讲述天神下凡脱胎人间的英雄迅速成长,在英雄——巴特尔以及天神的帮助下消灭恶魔——蟒古思,保卫家园、捍卫和平的故事。它是蒙古族古老英雄史诗的地方变体,其渊源不少于千...

     敖包是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堆,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最初的敖包是道路、边界和辨别方向的标志,后逐渐演变为祭祀山水、天地神灵的神圣地方。在内蒙古,敖包星罗棋布,有部落敖包、家族敖包、家庭敖包等,也有王爷敖包、寺庙敖包、盟敖包、...

  博格达乌拉(神山)祭也叫神山祭,是蒙古族原始信仰、自然崇拜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内蒙古扎赉特旗境内的博格达乌拉位于大兴安岭南麓。蒙古汗国成立后,此区域成为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和弟弟斡赤斤的属地。据考证诃额仑夫人去世之后,民众将其灵魂赋...

  成吉思汗庙祭祀是由科尔沁蒙古族民间推动、官方举办的以纪念圣主成吉思汗为目的的大型拜祭仪式,距今已有65年历史。1944年10月10日,成吉思汗庙建成当天,首次举办了祭祀仪式,当时兴安总省各旗县、内蒙古东四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均派代表参加。...

  科尔沁婚礼风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科尔沁地区。科尔沁东连吉林,南临辽宁,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科尔沁文化融合蒙古文化、辽文化和红山文化于一体。科尔沁的风俗文化也受其影响,体现出多种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科尔沁婚礼经过漫...

  在兴安盟阿尔山林区,被誉为“长寿木屋”的木刻楞,是极富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民居,也是边疆文化交流的产物。   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统治,大批白俄罗斯人迁至我国,在中国边境经历了近百年的政治波折,渐渐安定下来,形成了中国的俄罗...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通辽市开鲁县、兴安盟突泉县等地是多民族杂居、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工艺互相融化,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浓郁的民间剪...

  本项目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代钦塔拉苏木(乡)境内。   图什业图王府服饰、刺绣起源于清代,是图什业图王府世袭传承的一种蒙古族传统美术技艺。   图什业图亲王共传世15代。第15代图什业图亲王以及王府的生活...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传统群众性文体娱乐盛会。   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就举行过盛大的那达慕。镌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1225年,为庆祝蒙古军西征胜利...

  科尔沁叙事民歌通常简称为科尔沁民歌,主要分布于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叙事民歌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中国民歌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科尔沁叙事民歌以其音乐段落短小,节奏明快,内容切实、贴近生活,便于演唱等特点,深受科尔沁地区人民的喜爱。...

  苏尼特长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源于苏尼特部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是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土壤的一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辽阔的草原、秀丽的山川和清澈的泉水赋予了苏尼特长调旋律优美、曲调明快的特点。明朗的、优美的旋律,悦耳的声音是苏尼特长调歌曲与其...

  四胡是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民间传统乐器。据史书记载,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四胡就已在蒙古草原上流行,清朝末年盛行于科尔沁草原,近现代广为流传,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四胡演奏家。   四胡由共鸣箱、琴筒、琴杆、弦轴、山口、琴码、琴弓等部件构成。共鸣箱...

     突泉县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南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和谐。突泉县山峦起伏、相互重叠,大大小小的山非常多。这里的很多山都有自己的古老传说,人们将其口耳相传,保留至今。其中,老头山的传说最为有名。据县志记载,老头山...

  岱日拉查意为“对口争辩辞令”,是蒙古族传统曲艺的一种,源自蒙古族古老的“斯其勒胡艺术”(语言斗智艺术),现流传于通辽市、兴安盟等地。   岱日拉查在表演上分为扎达盖岱日拉查(论战式争辩辞令)和比图岱日拉查(谜语式争辩辞令)两种, 内容涉...

  好来宝,汉语意为连韵说唱,是蒙古族曲艺形式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花。   好来宝流传于内蒙古各地,用蒙古语表演。据史料记载,公元12世纪初就有了完整的好来宝艺术形式。蒙古族分散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促成了“一个人、一...

  蒙古族拉弦乐器包括潮尔、马头琴、四胡。潮尔形制类同马头琴。马头琴多用于独(领)奏、重奏、合奏,以及与交响乐队、管弦乐队协奏。在陶力的演唱中,马头琴还常常是演员手中的道具。四胡不仅为蒙古族说唱类唱腔伴奏,也可在民乐队和混合乐队中担任重奏、齐奏、合奏和独奏,并可以弥补民乐队高音区之不足。 <b...

  乌力格尔是一种蒙古族的曲艺说书形式,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在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及相邻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在蒙古族民间,将徒口讲说表演而无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雅巴干...

  科尔沁潮尔史诗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兴安盟一带,是蒙古族史诗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演述形式。科尔沁潮尔史诗用弓弦乐器潮尔伴奏,由专门的史诗艺人——潮尔奇以自拉自唱的形式进行说唱表演,讲述天神脱胎下凡成为可汗和英雄,与危害人间的恶魔蟒古思进行战斗,保卫家乡、捍卫和平的故事。史诗音乐曲调自成体系,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