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县河西堡镇特产

永昌啤酒大麦

一、永昌啤酒大麦的历史渊源 大麦属禾本科一年生栽培谷物,古称“牟”,须根发达。颖果常呈现黄、绿、褐、紫、黑等复杂颜色。胚乳有粉质(淀粉)与角质(蛋白质),其比例随品种而异。大麦具有生育期短、早熟耐寒、丰产、抗旱、耐盐碱、抗逆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可在小麦等中生作物不能适应的北方边缘地带和高海拔地区种植,又因营养价值高,兼有食用、饲用、酿造等多种用途,因而在发达国家或干旱地区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谷物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寒地带和亚热带高山,来源于广泛生长于中东地区的穗轴易断的野生二棱大麦(H.spontaneum)或野生六棱大麦(H.agriocrithum)经人工选择而来。 大麦的栽培历史悠久,公元前7000~前6000年在中东就有栽培,公元前5000年传入西班牙,公元前3000年传入印度,随后传入我国。大麦在我国是很古老的作物,据考证,早在公元前2000年的象形文字以及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代表大麦的文字。公元前3世纪《吕氏春秋.任地篇》中有“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始正式有大麦一词。西汉以前我国各地均种植大麦,在黄河、长江流域和西北旱漠地区广为栽培。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啤酒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麦成为啤酒生产必需的主要原料,是啤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直接关系到啤酒工业的发展。大麦容易发芽,酶系统完全,制成的啤酒别具特色。作为啤酒原料产业,大麦也由原来的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不起眼的小杂粮地位,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大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也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而趋向于酿造用途。啤酒大麦的名称也随之而来。啤酒大麦在我县的种植正处于这个阶段,1986年,我县从甘肃省农科院引进啤酒大麦莫特B—23、莫特44、黑引瑞三个品种试种成功。进入90年代后,因这三个品种产量、抗逆性、商品率均不理想,被法瓦维特(匈84)所替代。之后,县委、县政府把啤酒大麦作为全县的重点特色产业来抓。1999 -2000年,县农技中心先后引进甘啤2号、甘啤3号、哈林顿、哈瑞特等品种,在啤酒大麦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我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12.17万亩,较1999年增加5万亩,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中,我县“金域”牌麦芽获2001年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被中国质量协会认定为“质量过硬品牌”优质麦芽。 2002年,由我县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啤酒大麦生产技术规程》已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颁布,作为地方标准在全省实施,2010年我县农业技术人员又对该标准进行了制修订,并经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颁布了《永昌县啤酒大麦生产技术规程》。2003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啤酒大麦种植标准化基地示范县。当年全县啤酒大麦种植面积27万亩,年产量达到15万吨。2010年我县又被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基地。 二、现实状况 2007年,我县优质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 占全国总产量的15%。全县农民人均来自啤酒大麦的收入达到930多元。而且啤酒大麦种植品种不断更新优化,品种以甘啤4号为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县内建有八一麦芽厂、烟台麦芽厂、金穗麦芽厂等麦芽加工企业9家,啤酒麦芽年加工能力达26万吨。我县已成为全国啤酒原料种植与国产麦芽生产加工第一县。我县生产的啤酒大麦籽粒饱满,千粒重、发芽率、浸出率高,某些理化指标明显优于国家标准和优级澳麦,是啤酒大麦的最优产区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金域”、“河西走廊”、“宝源”、“绿洲源”、“乌牛”、“三强”等六个品牌的麦芽,以95%的优级率畅销全国18个省市,与“华润”、“青岛”、“燕京”等20多家大中型啤酒集团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产品供不应求。

永昌胡萝卜

永昌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商周战国时期为西戎牧地。春秋战国至秦,月氏驻牧于此。汉初属匈奴辖地,自西汉武帝置县,到元初的千余年间,曾设鸾鸟、番和、显美、焉支等郡、县。元置永昌路,明置永昌卫,清改为永昌县。永昌县充足的光热资源、病虫害少以及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胡萝卜的生长,历史上早就有种植,种植历史悠久。 永昌胡萝卜的由来:汉朝时 公元前138年 汉武帝派张骞首度出使西域,后逐渐开辟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中原人民和西域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西域的很多瓜果蔬菜就是在那时传入汉土中原的除了胡萝卜、胡豆、胡瓜、胡桃、 胡椒、还有葡萄、西瓜、苜蓿等 。匈奴人很早时被含糊地被统称为"胡人"。张骞带回此物后,人们不知其真正的名称,观其形好似我们的萝卜,只是个体小而已,因是自“胡地”而来,就定名为“胡萝卜”了。因此证明永昌种植胡萝卜历史悠久,中原地区的胡萝卜既是由古时属“胡人”地区的永昌县传入中原地区而由此得名的。 新中国建立后,县内清河、城郊、河西堡、一带的农户在庭院周围利用空地或在小麦地中套种胡萝卜。在60—70年代,城关镇的北海子、金川东、焦家庄乡南北泉等条件适宜地区,由生产队统一安排种植,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取得较快的发展,胡萝卜种植面积也大增,品种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进入90年代,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消费也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化,保健佳品胡萝卜以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倍受人们青睐,普遍进入百姓家庭,成为蔬菜市场亮丽的风景。市场的需求促进了胡萝卜生产的发展,而我县城郊地区特殊的气候地理和水源优势又为胡萝卜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金川东、北海子、红庙墩、梅家寺、南泉等村,因人多地少,人们的眼光转向了城郊型蔬菜产业,农户对胡萝卜这一传统蔬菜进行了开发,成为了永昌县最大的农业特色产业,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同时,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县农技中心等技术单位,选择出了皮红、肉红、芯红、表皮光滑、歧根少、肉质细嫩、质密脆甜的嘉利七寸等新品种,产量达到了每亩4000千克以上,高的可达6000千克,效益非常可观。农户总结为“家种一亩胡萝卜田,手头不缺零花钱”。许多外地客商到永昌寻找金川东胡萝卜基地,争先收购。胡萝卜产品不仅占领了当地市场,而且以质优价廉远销到北京、广州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等地,成为陇货精品,享誉海内外。同时也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等自然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使种植胡萝卜的农户获益匪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使胡萝卜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永昌县编制了绿色食品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并在生产中全力推行。在产销过程中大力扶持坤发等高原夏菜专业合作社,同时紧紧依托金农农业园、春芽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以胡萝卜为主的我县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被甘肃省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永昌新地菜业和永昌金农农业园两个企业分别取得了胡萝卜的国家A级绿色认证。2003年,永昌县生产的胡萝卜产品,在中国(北京)首届沙产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评为“名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