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单人锣鼓说唱是通过表演者一个人操作64件乐器,吹打弹踏拉,说唱倒串表叙述故事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它以奇取胜,以少胜多,是湖南独有的土产绝活,如此丰富的多、齐、全、精的节目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他在波兰参加世界民间艺术比赛获得七项国际大奖...

  平江是山区,交通不便。影戏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个人,有时甚至只有两个人也能唱。影戏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运,所有“影人”、道具、乐器装在一副箱担内,一人肩挑。舞台是用竹子架起来的,拆下后捆成一把,艺人谓之“把子”,一人肩扛。影戏演出场地不...

  这个故事形成于洞庭湖区,是古代湖湘百姓对地堑性湖盆――洞庭湖自然地理环境变迁无法科学解释的产物。唐代李朝威据此作传奇《柳毅传》后,影响遍及全国。宋代以来,《岳阳风土记》、《岳州府志》、《巴陵县志》、《洞庭湖志》等,都有关于《柳毅传书》的...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人。年轻时曾任楚国的要职“左徒”。他一生忠君爱国,同情人民,主张彰明法治,惩治腐败……,虽深得人民的爱戴,却深为权贵痛恨,最终被流放江南,定居汨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郢都,屈原深感复国无...

  北宋末,南宋初,金兵入侵中原,宋朝统治者屈辱求和,官府对民间搜刮越盛,豪绅掠夺易炽,流寇沿途抢劫,又加上水灾连年,迫使湖口(今酉港镇柳林嘴)渔民杨幺率众结社,“卫境保民”,继而响应武陵(今鼎城区)人钟相起义“等贵贱、均贫富”,恢复发展生...

  平江民歌称得上成千上万,十分丰富,浩若烟海。平江民歌是一种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歌词内容同当地人民的生活、历史、习俗、语言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着原生态社会生活。艺术上形式简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旋律优美,流利畅达,节奏明快。大致可分为:...

  “岳州扇”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据岳阳县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省洪湖传入,是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优厚的楠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作嫁衣,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阳、北京、武汉、上海、南京、苏杭等地...

十三村酱菜制作技艺,是一个以湘北民间传统手工生产制作技艺为起源,以三国文化为底蕴,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结合现代生产技艺的传统酱菜制作技艺。...

  汨罗市位于美丽的洞庭湖畔,因境内的汨罗江而得名。是中国端午文化的源头、中国龙舟名城,有“蓝墨水的上游,文化人的圣地”的美誉。二千四百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投江殉国,当地群众即在屈原居住过的江边――南阳里立祠纪念屈原,并...

  抬阁故事会是在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传统节庆民俗活动中保留的一种抬阁表演形式。长乐抬阁故事会起于隋唐,盛于明清。   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长乐人自发分成上市街和下市街两个团体,举行故事会竞演。抬阁故事内容多为历代忠孝节义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的端午习俗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祭龙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

  临湘花鼓戏,俗称“嗡琴戏”,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表现形式。它包括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代表作有《王妹子回门》、《孟氏割股》、《大兴...

  花鼓戏是我国各地方小戏“花鼓”的总称,主要流传于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明末范文若的传奇作品中描摹了演唱花鼓的戏剧场景,显示了这一艺术形态的最初面貌。花鼓演唱源出于民歌,后逐渐发展为一旦一丑表演的“两小戏”。在实践过程中,它借鉴地方大戏的表演模式,吸收各种艺术因素,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地方戏曲...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昆腔,明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湖南,对巴陵戏高腔的出现产生了较大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巴陵戏吸收其他剧种...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