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扎赉特旗特产

俄体粉条

俄体粉条为马铃薯淀粉类制品。据载,“俄体粉条”伴随着明、清朝代的发展和科右前旗的变迁至今。早在1626年,从科尔沁蒙古部族家庭嫁给皇太极,曾被封为“庄妃”的“孝庄皇后”当年所带嫁品中就有“俄体粉条”。

归流河酒

“归流河”注册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归流河”酒系列产品连续多年被内蒙古人民政府评定为“内蒙古名酒”和“内蒙古名牌产品”,并已成为内蒙古白酒品牌“中的强者。“归流河酒千年古法酿造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名录。多年以来,“归流河”酒系列产品以其“无色,清亮透明,诸香谐调,幽雅怡畅,细腻丰满,回味爽净”的优异特点和千年古法酿造的传统风格,在内蒙古以及北方市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兴安盟小米

产自西贝五谷原料基地——兴安盟 这里土质肥沃,气候条件特别有利于谷子的生长 造就了兴安盟小米特有的口感 成熟后米粒金灿,颗粒饱满 煮熟时清香四溢 人口香甜粘稠,令人唇齿留香

阿尔山卜留克

卜留克源于俄罗斯语“美味佳肴”之意,又名芜菁甘蓝,学名 Brassica naprassica DC.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据《阿尔山文史资料》记载,成吉思汗大军远征东欧时发现并成为随军食品,除了肉制品之外,是当时征战必带的食物之一。又据《兴安盟志》和《科右前旗旗志》记载,在60年前中俄联合抗日期间为了后勤补给最先引入我国内蒙古阿尔山地区种植的寒温带膨胀型绿色植物,只生长在高纬度、冷凉地区,在我国只有大兴安岭的部分地区种植,由于卜留克耐寒性较强,喜凉爽气候,最适宜生长在高纬度地区,以其膨大的肉质根为食用器官。卜留克的生长习性适合阿尔山的自然环境:高纬度、冷凉气候等特点。阿尔山卜留克多年生长在原始森林腹地,产量高、质地好,已形成独特的“鲜、香、嫩、脆”等优良品质,经化验,卜留克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发育、维护体液的电解质和化学平衡及促进新陈代谢等具有保健、营养作用,维生素C含量高,有“VC之王”的美誉。据“中国酱腌菜调研”资料显示,卜留克产品不仅享誉我国大江南北,在欧美市场更是备受青睐,有“雅桌小菜、美味佳肴、有机美食”等雅号,在我国“南榨北卜”(榨菜、卜留克)酱腌菜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卜留克将是未来世界消费者追宠的天然有机食品。

阿尔山黑木耳

阿尔山市气侯冷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黑木耳又属木腐菌,阿尔山的黑木耳均用柞椴等阔叶碎沫为原料生产,符合它的自然属性,所以阿尔山林区的黑木耳与南方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正,营养非富;泡开有弹性,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在全国黑木耳产品中属上品。阿尔山木耳已获“有机产品”认证和“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和“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称号,目前,阿尔山木耳在两年内将达到菌棒2000万棒的规模,阿尔山所产黑木耳是纺织工人必备的保健食品。

五家户小米

据《扎赉特旗志》记载,1949年谷子播种面积20.2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9.88%,平均亩产54.67公斤,总产1108.70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9.54%。1958年谷子播种面积31.39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39%,平均亩产105.4公斤,总产3308.51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2.46%。1978年播种面积28.51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4.42%,平均亩产68.5公斤,总产1952.94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8.09%。1985年播种面积20.70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5%,平均亩产97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2.76%。 凭借非常适合谷子种植的独特地理环境,五家户小米以颗粒饱满、金黄圆润、油质丰富,食之香气浓郁,口感适中,柔软粘甜,而远近闻名,产品不仅畅销周边省市,还打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扎赉特大米

扎赉特旗志记载,1949年水稻播种1.76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72%,平均亩产50公斤,总产88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55%。1958年水稻播种1.24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87%,平均亩产185.87公斤,总产230.48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72%。1948年水稻播种1.47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5%,平均亩产107公斤,总产157.29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56%。1985年水稻播种12.50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9.06%,平均亩产515.5公斤,总产2693.75万公斤,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7.11%。1990年从黑龙江方正县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单产从1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1992年开始推广水稻插抛秧技术,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完成国家批复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其中水稻5.5万亩。2002年,全旗水稻插抛秧面积达7万亩。2001—2002年,推广水稻摆栽技术1.5万亩比插秧产量提高10%。

扎兰屯黑木耳

1901年中东铁路在扎兰屯地区修筑与通车后,当地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扎兰屯黑木耳产业日渐兴起。扎兰屯黑木耳培植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60-70年代为试验和典型示范阶段,进入80年代,扎兰屯市西南各乡镇普遍开始人工培植黑木耳,1989年是扎兰屯黑木耳人工培植的高潮年,共有黑木耳段约3000万段。扎兰屯黑木耳从1980年开始就是当地主要出口农产品,出口到前苏联等国家。

扎兰屯葵花

清末、民国时期,扎兰屯居民便开始进行葵花种植、贸易。1946年10月,纳盟利民实业公司建立后,在收购粮食作物的同时,通过各地供销部门收购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47年7月,扎兰屯公粮中心仓库及各地公粮仓库、粮油接收站相继建立,在收购粮食的同时,收购葵花籽油料。1982-1984年,油料实行购、销、调大包干,一定三年不变,葵花籽为市、旗主要小油料品种,征购任务30%统价收购,70%加价收购。

扎兰屯大米

1908年,扎兰屯市朝鲜族居民在关门山苇莲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种籽靠引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05年,扎兰屯大米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标准使用许可证”;2006年12月,扎兰屯大米获“中国绿色食品2006 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2007年6月14日,经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扎兰屯大米被认证为有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