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特产

阿尔山卜留克

卜留克源于俄罗斯语“美味佳肴”之意,又名芜菁甘蓝,学名 Brassica naprassica DC.为十字花科芸苔属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据《阿尔山文史资料》记载,成吉思汗大军远征东欧时发现并成为随军食品,除了肉制品之外,是当时征战必带的食物之一。又据《兴安盟志》和《科右前旗旗志》记载,在60年前中俄联合抗日期间为了后勤补给最先引入我国内蒙古阿尔山地区种植的寒温带膨胀型绿色植物,只生长在高纬度、冷凉地区,在我国只有大兴安岭的部分地区种植,由于卜留克耐寒性较强,喜凉爽气候,最适宜生长在高纬度地区,以其膨大的肉质根为食用器官。卜留克的生长习性适合阿尔山的自然环境:高纬度、冷凉气候等特点。阿尔山卜留克多年生长在原始森林腹地,产量高、质地好,已形成独特的“鲜、香、嫩、脆”等优良品质,经化验,卜留克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发育、维护体液的电解质和化学平衡及促进新陈代谢等具有保健、营养作用,维生素C含量高,有“VC之王”的美誉。据“中国酱腌菜调研”资料显示,卜留克产品不仅享誉我国大江南北,在欧美市场更是备受青睐,有“雅桌小菜、美味佳肴、有机美食”等雅号,在我国“南榨北卜”(榨菜、卜留克)酱腌菜市场格局正在形成。卜留克将是未来世界消费者追宠的天然有机食品。

阿尔山黑木耳

阿尔山市气侯冷凉,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黑木耳又属木腐菌,阿尔山的黑木耳均用柞椴等阔叶碎沫为原料生产,符合它的自然属性,所以阿尔山林区的黑木耳与南方产品相比,干时肉厚色正,营养非富;泡开有弹性,富光泽;食用时圆润、细腻,在全国黑木耳产品中属上品。阿尔山木耳已获“有机产品”认证和“内蒙古自治区名牌产品”和“消费者协会推荐产品”称号,目前,阿尔山木耳在两年内将达到菌棒2000万棒的规模,阿尔山所产黑木耳是纺织工人必备的保健食品。

牙克石马铃薯

牙克石,地处北纬47°39′—50°53′,高纬度、高海拔,气候温凉湿润,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加之土壤多属有色森林土、黑钙土、草甸土,通气透水,保水肥,保墒性好,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域。

扎兰屯鸡

扎兰屯鸡,属于散养鸡,大家叫它溜达鸡,从小散放,野性十足,为了躲避狗和野兽对它的侵害,这些鸡练成了“飞上树”的功夫,每天傍晚这些鸡都会飞上大树上“搭床”睡觉,天一亮鸡就会从树上飞下来。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阿荣马铃薯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公元1732年清朝政府开辟从齐齐哈尔至海拉尔驿路。设驿站10台,其第三站在本地(即现在的音河乡)。旧名蒙古勒乌克察旗,又名乌尔楚克,现名旧三站。音河以马铃薯为著,过往客商无不以赞。公元1905年,清朝政府取消封禁政策,允许起票开荒,汉人起票买荒从本年开始进入阿伦河地区,马铃薯兴一方产业。

阿荣大豆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公元1664年阿伦河地区为索伦牧地。一些山东流民迁入,引豆、署、玉米、沙果、白瓜、柞蚕等进行农事生产。20世纪5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在14万亩左右,70年代播种面积在15万亩左右,90年代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至今大豆耕地面积为150万亩,产量增加到27万吨,大豆成为阿荣旗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阿荣旗素有“粮豆之乡”的美誉。

阿荣玉米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自顺治元年,一些山东人开始移民东北。公元1732年,为了解决无粮食可吃的问题,用锹镐开垦土地,引种、试种玉米等多种作物。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广实用增产技术化肥的应用等,80年代开始试验、示范引入玉米杂交种,进入中期我旗九丰种业进行育种扩繁,带动阿荣旗玉米产业蓬勃发展,1991年,玉米播种面积17589公顷,公顷产2277公斤。

三河牛

呼伦贝尔牛肉取材于“内蒙古三河牛”。三河牛的形成历史比较长,早在1898年帝俄修建中东铁路时,铁路员工带入一批奶牛,分布在满洲里、滨洲铁路沿线;1954年,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相继成立了以养育三河牛为主的国营牧场,把一直通称为滨洲牛后来分地区取名,称为三河牛。经过多年有计划的系统选育,逐步形成了一个体大结实、耐寒、耐粗、适应性强、乳脂率高、乳肉兼用性能好、体型趋于一致、遗传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生产潜力的新品种,自治区人民政府以[1986]45号文件批准、命名三河牛为“内蒙古三河牛”。

三河马

三河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三河马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

呼伦贝尔油菜籽

油菜籽作为呼伦贝尔市农作物区主栽作物之一,已有近60年的种植史,在呼伦贝尔市粮食生产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油菜籽是传统的油料农作物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的进步,油菜籽育种和产品开发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油菜的用途已扩展到各个行业领域,它与蛋白质、饲料、工业原料、医药等行业都有着紧密关系。

阿荣旗白瓜籽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公元1644年迁外兴安岭索伦达斡尔于嫩江流域,阿伦河地区为索伦牧地。一些山东流民迁入,引白瓜、柞蚕、玉米系进行农事生产,迁入流民发现一种野果,尝试进行了种植,后称沙果。20世纪初,土著鄂温人开展成规模种植,但面积较少,1978-1985年阿荣旗开始大面积种植,近些年,阿荣旗大力发展白瓜籽产业,阿荣旗音河乡素有“白瓜籽之乡” 的美誉,阿荣旗音河乡富吉村"白瓜籽交易市场",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新农村的又一亮点。

阿荣旗白鹅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公元1689年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清朝政府在编布特哈旗时,一满洲、达斡尔、索伦族(鄂温克)各一人,设置总管3名。阿伦河流域为其管辖地。鹅大面积养殖。经过时间推移,20世纪70年代开形成规模性养殖,引进“太湖鹅”等优良品种。到80年代白鹅存栏达到41万羽。截止目前阿荣旗白鹅存栏已达到500万羽。阿荣旗大力发展白鹅产业,全力打造“东北鹅都”。

阿荣旗柞蚕

阿荣旗大事记记载,公元1644年迁外兴安岭索伦达斡尔于嫩江流域,阿伦河地区为索伦牧地。一些山东流民迁入,引白瓜、柞蚕、玉米系进行农事生产,迁入流民发现一种野果,尝试进行了种植,后称沙果。1957-1974年阿荣旗开始大规模进行放养柞蚕。近些年,阿荣旗大力发展蚕业,中国蚕学会第六届家蚕和柞蚕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海拉尔召开,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柞蚕放养基地。

扎兰屯白瓜籽

扎兰屯白瓜籽种植历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种植,当地农村素有种植白瓜籽的习惯,是当地出口农产品之一。1966年,国家开始在内蒙古地区收购扎兰屯白瓜籽,并由外贸部门组织收购出口。60-70年代,扎兰屯白瓜籽年生产1.5-3万公斤,出口2万公斤。1970年从天津引进优良品种后,建立了出口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的种植方法,提高白瓜籽产量猛增。

扎兰屯榛子

扎兰屯榛子是当地林果业品牌,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铁木真(元太祖成吉思汗)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报了杀父之仇。此战役行军途中,铁木真身心疲惫,神倦体乏。经今雅鲁河畔扎兰屯西南乡,见榛树结满榛子,“子如小栗,铁木真采而尝之。仁满粒香、掌击而裂,食后神情气爽,气力倍增,太祖甚喜谓之:此乃山神赐我之神食也”。元建国大都后,每逢祭祀元太祖,贡品必有采自扎兰屯西南乡的扎兰屯榛子等干果,称谓“神食”。

扎兰屯黑木耳

1901年中东铁路在扎兰屯地区修筑与通车后,当地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扎兰屯黑木耳产业日渐兴起。扎兰屯黑木耳培植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60-70年代为试验和典型示范阶段,进入80年代,扎兰屯市西南各乡镇普遍开始人工培植黑木耳,1989年是扎兰屯黑木耳人工培植的高潮年,共有黑木耳段约3000万段。扎兰屯黑木耳从1980年开始就是当地主要出口农产品,出口到前苏联等国家。

扎兰屯沙果

扎兰屯沙果栽培历史久远,是我国沙果的主产区,扎兰屯沙果又有花红、冷金丹、林檎、无色来、联珠果等别称,从19世纪末开始种植。扎兰屯市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引进黄太平、大秋、黄海棠等沙果品种进行栽培, 1952年筹建扎兰屯河西果树园艺场,作为沙果栽培示范基地,1958年部分公社纷纷建果园,共建哈拉苏公社花果山果园等200余处。至1959年,扎兰屯沙果栽培1506亩,年产水果2.4万公斤。1目前兰屯沙果面积24万亩。

扎兰屯葵花

清末、民国时期,扎兰屯居民便开始进行葵花种植、贸易。1946年10月,纳盟利民实业公司建立后,在收购粮食作物的同时,通过各地供销部门收购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47年7月,扎兰屯公粮中心仓库及各地公粮仓库、粮油接收站相继建立,在收购粮食的同时,收购葵花籽油料。1982-1984年,油料实行购、销、调大包干,一定三年不变,葵花籽为市、旗主要小油料品种,征购任务30%统价收购,70%加价收购。

扎兰屯大米

1908年,扎兰屯市朝鲜族居民在关门山苇莲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种籽靠引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05年,扎兰屯大米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A级标准使用许可证”;2006年12月,扎兰屯大米获“中国绿色食品2006 上海博览会”畅销产品奖;2007年6月14日,经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扎兰屯大米被认证为有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