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樟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江西省樟树市素以药都誉名中外。它具有药材资源丰富、加工技艺精湛,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

樟树四特酒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它是在明清时代的“清江(樟树前称)土烧”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白酒制作技术,是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续米查混蒸、三进四出”操作,老窖固态发酵的独特酿造工艺。此工艺酿制出来的四特酒口感“幽雅舒适、诸香协调、柔绵醇和、悠长回甜”,香味独特,是特香型白酒的代表。...

中秋拜月是从古至今流传于宜春民间的一种习俗,在每年的中秋节举行。该习俗现主要流存于宜春市中心城区及袁州区的大部分乡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影响到民间,宜春中秋拜月习俗即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渐显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也愈加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表达愿景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一直传承至今。在宜春,每逢中秋佳节,独具民间特色的拜月仪式都会在城镇社区、乡野村落隆重举行,使当地的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并声名远播,宜春因而有了“月都”的称谓。经过传承发展,中秋拜月民俗活动既体现祭拜,又凸显了宜春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仪式活动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请月。表现人们用纯洁的心灵,庄严迎接象征祥和的明月在月之都升起。2、祭月。表达人们纯朴、善良、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和心底的企盼。3、拜月。表达人们美好的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而今,宜春“月亮之都”的称呼已为社会广泛认可,中秋拜月更是逐渐演变成了本土百姓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并以月寄情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这一传统习俗在宜春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近年来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并已成为“中国宜春·明月山月亮文化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呵护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正将其不断传承光大。...

宜春木雕是江西宜春、特别是该市袁州区天台镇一带经久享有盛名的一项传统雕刻艺术。它发端于明末清初,以楠树、香樟树、株树、油茶树、梓树等木材及树根为材料,匠心独运,甄别构思,用锤子、锯、凿子、圆铲、刨子、雕刀和钻子等工具进行手工雕刻,制成各种工艺品,其中以傩面具、历史人物肖像、家居装饰最为见长。它是赣文化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其别致神韵、精美雕饰和广泛表现内容而蜚声省内外,被称为宜春民间工艺美术沃土育出的一朵奇葩。...

樟树剪纸,起源于吴城商文化晚期,早期流传于道教丧葬、祭祀、灵媒活动中。樟树剪纸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狂豪放的风格和南方剪纸繁茂精致的风格,采用了阴刻、阳刻相交融的手法,灵活运用对折、向心折和夸张、变形的构图,巧妙利用材质衬托变化。樟树剪纸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富当地乡土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本省本地区受到各界瞩目,剪纸佳作层出,艺术成就颇丰。...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好几座古老的名城留有见证岁月痕迹的鼓楼;江西宜春也不例外,一座宋代建起的被称作“袁州谯楼”的古朴建筑一直屹立在市区中心。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地方天文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袁州谯楼的来历,自古就流传着动人的佳话。...

慈化寺的神奇传说已流传800多年,至今尚存有近30则,既从不同侧面印证了普庵法力之所以能传扬四方。座落在宜春袁州南泉山的慈化寺,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赐为“天下第一禅林”的江南佛教大道场之一,于南宋乾道二年、即公元1166年创建。慈化寺的开山祖师是位菩萨级的高僧,法名普庵,全国许多寺院都有他的塑像。明朝永乐皇帝评价他“万行圆融,六通俱足,端严自在,光辉旁烛”。有关他兴建慈化寺,800多年来留下许多传奇典故。如建寺之初,普庵率人到湖南金钟湖林区选购木材,与贪心刁钻的山主伍氏斗智斗勇的“出木井”;在接授施主李员外所奉千斤重的大铁钟时,普庵与吕洞宾过手,留下的神奇佳话 “鼻涕钟”;慈化寺落成后,迎来四方礼拜之众,一个姓易的屠夫受到影响弃旧从新,乐做善事,写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八个字送给他。此话后来成为了一句成语等等。...

宜春版画是我国江南一带著名的民间木刻画。它起源于清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画,其制作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远在木刻年画盛行的年代,宜春就已有相当广泛的群众版画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各学校开展的木刻教学活动为宜春版画的大面积开展、培育了相当多的骨干力量。到改革开放以后,宜春版画已成了版画的全国几个大群体之一,涌现出不少优秀中青年作者,创作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

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九十九座山峰,绵亘二百余里,历史上与庐山、玉笥两山齐名,称“江南三大名山”,列“豫章十景”之一。阁皂山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流传下了许多的传说故事,是一座重要的文学艺术宝库。...

丰城剑传说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表现多样,主要包括故事庙会、进香朝拜、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古时丰城属豫章辖境,县治在今荣塘集镇,镇郊约 1公里处为县狱,雷焕拆狱掘剑后,后人看重剑池这块风水宝地,建龙光书院,造就人才。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学者在此讲过学,如朱熹在此讲学月余,并留下“源头活水”手书,至今尚存。距龙光书院 3公里处有一个叫作许山的古村,村后小山坡上建有一古庙,叫龙光庙,原为纪念雷焕、雷华父子所建,后来人们以地名称之为许山庙。每逢农历三月三日至五日许山龙光庙会期间,丰城及崇仁、安义、新干、清江(今樟树市)、高安等地群众,披红挂彩、吹吹打打从四面八方汇集许山,祭祀朝拜雷氏父子。期间,还要围绕龙泉宝剑这一内容举办武术比赛、舞狮、滚龙、故事灯会等大型民间文娱活动。同时,通常还会聘请省内外有名的戏班子连唱18本大戏。庙会历经千余年,久传不衰。到而今,斗转星移,风云变幻,丰城剑传说已历经千年,脍炙人口,广传民间。...

普庵信俗,是以北宋末南宋前期于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出生成长的著名禅师普庵印肃禅师为信仰对象,以佛教经忏法事为主要内容,糅杂了赣西北民间道教、巫教众多内容的,跨越宋、元、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民间信仰。...

一千年的樟树医药史上,有历史文字记载的传统中医外科,只有“王振兴世传万应膏丹”老店一家。从明嘉靖年间起至今,四百余年王氏中医外科世传十六代。“王振兴世传万应膏丹”老店的“开店鼻祖”是明代中医外科家,宫廷太医院御医王显达(公元1503年-1594年),字仁溥,号云亭。生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3年),寿终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任职于明太医院医官,历经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明代皇帝因其医术精湛,功劳大,诰授“荣禄大夫”赐金匾,享受从一品官,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辞去太医院职务,告老返乡定居于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近郊龙溪脑村,寿终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他的后代继承其衣钵,以王氏中医外科著称于世。从明晚期至清早、中期,前十代传人,医术精湛,享誉四方。...

宜春地处赣西,古称袁州,山清水秀,土沃泉甘,生态优美,特别适宜优质茶叶生成,多地均有好茶。主产于国家5A级景区明月山风景名胜区的宜春金片茶(宋朝时又名:金观音,为历史名茶珍品,进贡朝廷),具有奇幻幽香,饮之圆润醇厚,尤显出类拔萃。它始于中唐,宋朝时更是享誉全国,在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经》,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清康熙癸亥年编《宜春县志》等一路过来的文史中都有记载。能这般久负盛名,除了产地水土富含硒等有益矿物质的优越生态环境,更得益于独到的禅茶制作技艺。...

江西省樟树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雕刻技艺早在4500年前就有历史记载,重点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筑卫城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文样、吴城遗址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图案和明清之际的樟树木版年画等等。...

宜春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歌,是在早期的宜春民间灯歌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而成为江西几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药市是在有历史渊源的中药材集中集散地定期举行的交易集市,历代形成的中药集散地有一百一十多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采、种、制、用功能齐全,集散量大,交易活跃的有安国、樟树、百泉、禹城“四大药市”。 药王会是传统庙会的一种类型,唐代即已出现。名医孙思邈是传统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