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特产

昭通天麻

昭通天麻系天麻中的上品,其独特的品质享誉海内外,主要得益于本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不可复制。古代《 神农本草经》 记载:天麻“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延年”,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载:天麻“治风虚、眩晕、头痛”、被古代医家尊为“珍品”。昭通天麻个大质优、外形紧凑饱满,是同类中的翘楚,其镇静、健脑、增智作用,特别适合现代生活中的脑力劳动者。

庙坝白酒

庙坝白酒素有盐津的“五粮液”之称,主要以玉米、高粱等粮谷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而制成,它清纯明亮,名扬四方,浓香醇厚,回味悠长。

溪洛渡白魔芋

溪洛渡白魔芋获地理标志农产品,有其特殊的地域气候特点,孕育了高品质的白魔芋。历史上著名的“五尺道”便是运输魔芋的通商古道,而今在各族群众的婚丧嫁娶中还保留一道魔芋豆腐菜品。

溪洛渡花椒

永善县种植溪洛渡花椒历史悠久,1953年全县总产量达5.4万公斤,1979年总产量为5.5万公斤,1988年总产量达14.5万公斤,1990年国家“长防”、“水保”工程启动,加上“绿色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投入,我县溪洛渡花椒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全县种植面积达5万亩,投产约3万亩,总产量达50万公斤以上,为充分发挥这一传统优势产品,利用我县资源和区位优势、把溪洛渡花椒产业做大做强,县委、2002年成立了花椒产业领导组,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2010年前,“溪洛渡花椒”种植规模达到十万亩,产值达亿元的目标;2007县委、政府成立了花椒产业办,突破“分户经营”模式,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为重点,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业合作社+业主农户”的运作模式,组建花椒协会服务产业,严格执行?溪洛渡花椒生产基地管理制度?,使溪洛渡花椒的生产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6.08万亩,挂果面积8万亩,产量达4120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效果显著。

盐津乌骨鸡

盐津乌骨鸡因产于盐津县而得名,民国《盐津县志》载“盐津各乡无论滨河居山,素重饲畜之习。所有畜牲多系于宅傍隙地或饲于厩与圈,极少放于原野,以为可免践踏禾黍,又可收集粪料,不需专人照料,觉为便益。其种类以猪、鸡为最多,不辨贫富,俱各饲养,以供庖厨或积蓄之资。”说明盐津县养鸡历史悠久,加之产区地处偏僻,沟谷纵横,对保持纯种繁育极为有利,在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精心饲养而形成了今天的盐津乌骨鸡品种。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六日被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二0一一年十月十二日被评选为“云南六大名鸡”;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认证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盐津乌骨鸡体型较大,近方型,头尾翘立,羽毛紧凑,体格坚实,躯体结构匀称,肌肉发育良好,单冠直立,质地细致,冠峰5-7个。以乌皮、乌肉、乌骨及内脏均乌黑为显著特征,羽毛为黑色居多、占80%以上,呈孔雀绿;其余为黑红色、白色、灰色和黄色,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易管理,喜觅食,适合自然放养与人工补饲的生态饲养方式,盐津乌骨鸡属于肉蛋兼用型鸡,汤清味香,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家禽品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需要加强保护。

昭通苦荞

鞑靼荞麦是苦荞的汉语译名,荞子、蛮荞子、土三七、格罗姆等均是苦荞的俗名。史书记载,华北、西北、东北地区以种植甜荞为主,而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以种植苦荞为主。——《苦荞举要》 一、昭通苦荞种植史 《朱提文史》介绍:昭通古称朱提。朱提至迟从周代得名,西汉始称县后,经东汉、三国、两晋、南朝而唐,共历约2000年时间。宋代以后,“朱提”名称为“乌蒙”取代,至清代改土归流后,易“乌蒙”为昭通。苦荞在昭通种植历史悠久。据《苦荞举要》第一章苦荞概述部分介绍:《西南彝志》记载:彝族先民利用野生苦荞变为栽培家生苦荞是在原始部落时期进入奴隶社会之前(公元113)。那时,彝族就种植苦荞。彝族是最早种植苦荞的民族。苦荞品种都是用彝语命名的,直至现今,在苦荞品种中,还有“额阿母”之名。彝族民间流传的诗歌是:“世间最伟大的是母亲,庄稼最古老的是荞麦。” 远古的彝族有象形文字,下部代表土地,上部代表荞麦的花,就是“荞”字,发音“额”“阿卡”“荞子”“蛮荞子”。《浅析昭通彝族文化的起源及其影响》一文中讲述:昭通地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开始创造孕育着彝族文化的萌芽,西汉时期的文物《昭通哇纽彝文铜印》印面系阴印阳文,有 7个彝文。《彝族简史》记载:早在唐代以前,在今四川凉山及滇东北地区就居住着许多彝族先民部落,凉山自治洲北部的勿邓与滇东北的彝族先民祖述一致。昭通苦荞种植应与彝族农耕文明悉悉相关。潘先林博士(1997)曾发表《高产农作物传入对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影响》一文中提到17世纪中叶清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以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这两种高产农作物由内地汉族移民带入滇、川、黔交界地区, 不仅大大缓解了这一地区彝族社会的粮食短缺,同时还提高了彝族人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彝族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彝族社会由领主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的过渡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文中提到高其倬《委员赴昭办理开垦疏》称:“向来昭通土人多不种稻”,“旱田历年夷户种者居多”,而本地区传统的旱地农作物荞子、燕麦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仅七、八十斤或百斤,要养活一个人口至少要播种五、六亩甚至七、八亩土地,民间俗称“种一坡,收一锅”,真可谓广种薄收。由此推断昭通荞子种植历史早于玉米和水稻(17世纪中叶前),荞子应属昭通本土作物。昭通彝族已将荞子这种古老的作物融入文化、生活领域,《昭通少数民族志》中提到杨宝玲整理的《彝族对山歌》中唱到:高山点荞荞杆白,荞杆脚下有条蛇,蛇不吃草它会长,妹不擦她会白。反映昭通彝族生产劳动的舞蹈有《荞子舞》、《收麦舞》、《种粘苕》、《栽花舞》、《打猎舞》。昭通苦荞饮食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得到了发展与繁荣,据《昭通地区土特名产志》经济粮食作物篇.荞麦记载:昭通地区用荞麦加工的食品,有荞粑粑、荞粥、荞米线、荞凉粉、荞糕、荞饼、荞挂面等。 二、昭通苦荞种植的官方史料记载: 据《鲁甸县农业志》记载《恩安县志》记述:“荞属、甜荞、苦荞”。民国十二年(1923年),县内种植荞麦3000亩,产600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种植荞麦1.2万亩,产1.85万石。 据《昭通地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52-1979统计表显示:1952年全区荞子播种面积为303652亩,总产量为2786万斤。1952-1979年间全区荞子播种面积的变化幅度:210634-386668亩之间,其中,播种面积最小的年份为1959年,播种面积最大的年份为1977年。1952-1979年全区荞子产量最低的年份是1961年,总产量为1456万斤;产量最高的年份是1979年,总产量为5059万斤。荞子种植区域常年涵盖:昭通县(现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区划》对昭通市77-79年平均大春作物种植现状列表统计,荞麦的种植范围分布在全市的南部及北部的平坝区、一般山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种植面积为28495亩。 据《昭通地区土特名产志》经济粮食作物篇.荞麦记载1990年,全地区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量1433万斤,在云南荞麦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昭通苦荞重大事件记要: 2008年,昭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昭通本地大白圆籽荞资源中系统选育出昭苦1号,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08003)。 2010年,昭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昭通地方品种红秆青皮荞系统选育出昭苦2号,鉴定编号(国品鉴杂2010015)。 四、昭通苦荞近年种植情况: 苦荞在昭通种植历史悠久,且种植面积大,种植地域分布广。据《苦荞举要》第一章苦荞概述部分介绍:据各省、区、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不完全)调查,2010年苦荞种植面积为22.38×104公顷,其中,云南省8×104公顷,四川省5.2×104公顷,贵州4.87×104公顷,陕西省3.33×104公顷,山西省0.67×104公顷,重庆0.313×104 公顷。《苦荞举要》根据2010年各省农业技术推广站调查资料列出当年我国苦荞主产区种植面积与分布表,昭通市昭阳区、彝良县、镇雄县、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被列入表中。

马楠半细毛羊

马楠半细毛羊 云南 永善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永善县溪洛渡镇、茂林镇、莲峰镇、马楠乡、务基乡、水竹乡、伍寨乡、码口乡等8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2′08″~103°40′24″,北纬27°32′44″~28°07′21″。马楠半细毛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昭通苹果

云南引种最早、分布集中的西洋苹果品种树。果实9月上旬成熟。具有丰产稳产特性。金帅果实平均重180克,长圆形。低海拔地区栽培的果实扁圆形。果皮底色黄绿,成熟后金黄色。肉质细,味偏甜,有芳香,宜鲜食,易生果锈,贮藏后会发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