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丹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     目前与董永传说的相关遗迹有:望仙桥、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立的《重修望仙桥记》石碑、延陵镇董家村、司徒镇董阁庄村。董永传说是由汉代真实的孝子故...

镇江恒顺酱菜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酱菜,乃酱和菜搭配一起而做成的菜,源于汉代,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镇江属于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适宜的气候为果蔬的生长及关键用料稀甜酱的发酵提供了有利条件。镇江恒顺酱菜制作,源自创建于1...

宝堰面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堰镇位于丹阳、句容、金坛等地交界处,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十分适宜水稻、小麦的生长,面食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面馆也因运而生。因其投入小,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后逐渐向周边地区流布。宝堰面是用当地...

    高资跳面的制作技艺,2011年1月14日入选镇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高资跳面制作技艺源自清代,有二百多年历史。经过数代面师的传承完善,影响力已扩散到镇江所辖的各市区,为美食家们津津乐道。跳面...

    丹徒南乡服饰,2011年11月4月入选镇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俗类项目。     丹徒过去盛产丝绸,早在唐宋时,这里就有绫罗绢纱进贡,南乡一带的妇女擅长裁剪、挑花的女工手工技艺,明清两代为手工服饰的制作鼎盛期,有“...

    宝堰米酒酿造技艺,2011年1月14日入选镇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宝堰米酒又称为“三仙酒”,源自清代,当时家家有作坊,户户有酒缸。到了清末民初时,宝堰古镇进入辉煌期,镇上有大小商埠两百多家,...

    高资石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在丹徒高资,取石雕刻的历史远在明代,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高资盛产远近闻名的“高资白”大理石,其质地细腻、“绵软”,是雕、刻、塑的理想材料。高资石雕...

   丹徒南乡田歌,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    南乡田歌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这里地处“吴头楚尾”,当地农民劳动伴歌,已为习俗。田歌,又称秧田歌、插田歌等,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

南乡田歌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这里地处“吴头楚尾”,当地农民劳动伴歌,已为习俗。田歌,又称秧田歌、插田歌等,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农民们田间劳动强度大,他们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以唱歌调节情绪、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