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氏中医正骨推拿,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氏中医正骨推拿源自清咸丰年间中医骨伤科维存派,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清咸丰年间,维存派传人许旭朝在继承维存派骨伤诊疗技术和跌打损伤秘药膏方的基础上,潜心研发了具有辨证施术、刚柔相济、复位精...

冒氏烧伤神应膏制作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冒氏烧伤神应膏制作技艺,源于明代天启年间,历经十二代传承,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该药膏呈棕黄色,气味芳香,选用数十味上等中药材浸泡于地产优质麻油数天,再经武火、中火、文火熬制后将药...

古琴斫制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斫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技艺,远在唐代就已十分精湛。南朝著名琴家戴颙隐居镇江南山,斫琴、弹琴,留下了“斗酒双柑听鹂声”的佳话。清末,镇江地方志有记载,润州琴园巷也是因一位琴痴张勤夫居于此斫...

焦山六舟全形拓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形拓,又称“全角拓、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博古图”等,是一种以墨拓等技法,把器物立体原貌以1:1比例拓制到平面宣纸上的一种特殊技艺。该技艺源于镇江焦山,由清代焦山定慧寺六舟和尚所创,...

苏派装裱技艺(丹阳书画装裱修复技艺),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书画装裱,又称裱画或修裱,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南宋建立后,手工艺人南迁,书画装裱逐渐在苏州扎根并进一步发展传承,形成了“苏派”系,以“平挺柔软光滑、镶料配色素洁淡...

灯彩(金山灯彩),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山灯彩作为传统的民间工艺,是镇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唐宋时期镇江寺庙众多,尤以市内金山庙会、都天庙会为甚,主办者多以各种灯彩吸引游人烘托氛围。润州位于镇江...

 锡剧,第六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锡剧发源于古老的吴歌,曾称滩簧,流行于沪宁沿线、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民国初期,袁仁仪、李庭秀、王嘉大等到上海走街串巷和茶馆酒楼演唱,成为锡剧第一代人物,迄今已传至十多代,二十世纪5...

   燕子窝山歌,2008年12月23日入选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类名录。    燕子窝山歌流传在蒋乔镇韦岗村燕子窝组,它是由河南民歌演变而来,至今有150余年历史。因燕子窝组三面环山,形似燕窝,故名。燕子窝山歌分劳动歌和表演歌...

   镇江蟹黄汤包的制作技艺,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蟹黄汤包源于三国时期,是镇江最负盛名的名点心。据传是诸葛亮派员到东吴祭奠孙夫人,在京口(镇江)用猪肉和蟹黄、蟹肉做成的美点。 其技艺为:...

    烙铁画,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烙铁画(亦称烙画和火笔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画种。古代是用铁笔用火烧红,在木制品上或葫芦上或丝绢上或纸面上烫出各种不同的画面...

   根雕,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名录。    根雕艺术约源于战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元、明、清为兴盛期,民国时逐渐衰落。建国后,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根艺重新复苏。根雕又称为“根的艺术”或...

          白蛇传传说,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    《白蛇传传说》讲的是有条美丽的白蛇,为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而与之结为夫妻。后来白娘子在镇江五条街开了“保和堂药店”施药济贫,却惹怒了金山...

    蒋乔镇的民间故事,2006年12月8日入选镇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学类名录。     蒋乔镇位于镇江市西南郊,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国丈乔国老的故乡,与金山、焦山、甘露寺等名山胜迹为邻,有朱元璋、张玉书等地方名人逸事,加之过去丰...

蒋乔镇的民间故事 蒋乔镇位于镇江市西南郊,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国丈乔国老的故乡,与金山、焦山、甘露寺等名山胜迹为邻,有朱元璋、张玉书等地方名人逸事,加之过去丰富的农耕时代生活,均为其滋生民间故事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蒋乔镇的民间故事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