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舟山锣鼓是舟山先民在漫长的海岛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浓郁海岛特色的锣鼓吹打乐,以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为表演形式,乐队中吹、拉、弹、打多项乐器配制齐全,两大主奏乐器排锣、排鼓,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旋律...

舟山渔民号子是浙江省舟山群岛渔船工号子的总称,在渔船工劳作中为统一行动,调节情绪而产生并世代口授相传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起于唐宋,兴于清,建国后六、七十年仍呈鼎盛之势,其产生和发展与传统渔业息息相关,有起锚号子、拔篷号子、摇橹号子、起网号子...

跳蚤会本称跳灶舞,是舟山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大约二百多年前,大陆移民渐多,百姓为防火保平安,每年过年祭灶时,在灶前二人对跳,故称跳灶舞。后来祭灶时不用了,而在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时,必有此舞相随,一路巡游,一路狂舞,很受群众欢迎。其基本舞...

祭海是舟山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是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旧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

渔用绳索结是海岛渔民常年来在渔业生产中,在渔船和网具上广为应用的绳结,有着“最坚固的活结”之称。它产生于海岛地区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分为渔船生产绳结、渔网结和综合绳结三大类,渔民世代以口述心传的方式传承着渔用绳索结编织技艺,象征着渔家人...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历代海岛劳动人民在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其制作工艺不但需要手工技巧,还具有严谨繁琐的工艺流程,包括设计放样、锯木下料、放龙筋、制配底壳以及捻缝、打麻饼一直到下水试航等47道主要工序。由此打造的木帆船除了航行速度快、...

“唱新闻”,又称“锣鼓书”,是广泛流传于宁波市所属象山县及周边北仑、鄞州等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影响遍及舟山市的岱山、普陀等。象山境内的唱新闻皆用象山土腔土调演唱,内容都是本地风土人情,所以又被称作“象山唱新闻”。据《象山县志》记载:“清末,新...

徐福东渡传说是流传民间的秦方士徐福赴蓬莱仙岛岱山求仙取长生不老药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在魔幻仙化中融入海岛地理环境、地方方言、地域物产等元素,涉及造船、航海、科技、民俗等内容,具有强烈的传奇性、文学性、地域性、知识性等特点,是我国徐福文化研究...

千百年来,观世音作为一个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一直在舟山民间被广泛地传颂和信奉。舟山各地流传的“观音传说”大多从普陀山生发出来,千百年的观音传说历史沉积了十分丰厚的观音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国界,成为一种“劝人为善、爱好和平”的...

翁洲走书是流行于舟山海岛以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是舟山曲艺界的重要曲种。长期以来,翁洲走书因其地方特色浓厚、曲调风格独特、表演观赏性强等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深受海岛城乡群众的欢迎。它与宁波走书、蛟川走书等其他的走书艺术一起,构成了浙...

嵊泗海洋渔民服饰制作是嵊泗岛民在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门手工技艺。海洋渔民服饰是渔家人生产劳动和生活的必需品,一般可分为日常生活服饰、劳动服饰,婚嫁幼婴服饰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是渔民劳作时穿的十字裆龙裤。嵊泗海洋...

海洋鱼类传统加工技艺是浙江岱山海岛居民对新鲜的海洋鱼类进行加工处理的一门专业性技艺。舟山渔业资源丰富,鱼类传统加工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余年之前“吴王制鲞”的传说。鱼类传统加工一般可分为抱盐、腌制、风干、糟、醉等方式,代表产品有大...

渔网编织技艺是舟山群岛渔民制作捕鱼网具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俗话说:“呒网难抲渔,呒刀难劈柴”。什么时候织什么样的网赴什么样的水域捕什么样的鱼,这是渔民网师心中的一笔清楚的帐。渔网从简单的撩篷、推缉(推网)、扳罾、串网(插网)等数十种,到后来...

渔民传统竞技是一种富有海岛特色的船上体育竞技活动。旧时船上生产、生活设施落后,渔民生活枯燥、单调,一有空闲,他们就只能因地制宜自娱自乐,用一些游戏娱乐来打发时光,从而缓解海上劳作带来的紧张情绪。主要有爬桅杆、拔蓬、摇橹、抛缆、攀缆绳、车锚(...

历史上普陀的传统儿童游戏五花八门,灵活性强,且大都有海岛渔农村的特点,如造房子、官兵捉强盗、乌龟抢四角、制弹弓、做菱角、折三角牌等。许多游戏既能够传递知识、开启儿童心智,还能锻练儿童的体能、技能,培养儿童的竞技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大致可分为...

舟山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是舟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拳术。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舟山海域成了抗倭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战后,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士兵水战用的拳术留在了舟山普陀等海岛,当地老渔民将它称为“在船上练的拳”。民国初年,舟山的武术界精...

舟山船拳发端于吴越春秋,形成于明清,是舟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拳术。据史料记载,明朝中期,舟山海域成了抗倭斗争的主战场之一。战后,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士兵水战用的拳术留在了舟山普陀等海岛,当地老渔民将它称为“在船上练的拳”。民国初年,舟山的武术界精...

普陀地处海岛,渔民以行船出海打渔为生,船是渔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打造大船,先做小船,以观其外形,又测其浮力、风帆、性能,于是船模制作应时而生。工匠们根据历代各种海船船型,以实船尺寸按比例缩小外形及内部结构造出船模,并在船头、船尾、门...

嵊泗渔歌起源于渔业生产,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渔民在生产劳动中自发创造的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渔民个性和海岛色彩。它形式多样,包括渔歌、号子、小调、鱼谣等 内容丰富,主要体现渔业生产和渔家生活 特色浓郁,充满了大海的勇敢豪放和肆意洒脱,也不...

舟山渔业谚语,是以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形式,概括鱼类回游栖息习性,抲鱼要决和抲鱼汛期相关的气象、潮汐、天文、地理等规律,积淀世代渔民的经验,是反映海洋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明清时期,舟山经过两次海禁,鱼类资源得到了保护,“前门一港金...

舟山渔业谚语,是以民间文学中最精短的形式,概括鱼类回游栖息习性,抲鱼要决和抲鱼汛期相关的气象、潮汐、天文、地理等规律,积淀世代渔民的经验,是反映海洋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明清时期,舟山经过两次海禁,鱼类资源得到了保护,“前门一港金...

嵊泗海洋动物故事,是嵊泗渔民群体创作的海洋民间文学瑰宝,世代相袭,传承至今。我们熟知的鱼蟹螺贝都成为了故事的主角,有海洋动物起源故事、海洋动物寓言故事、海洋动物童话故事、历史名人与海洋动物的故事、海洋动物的礼仪与饮食故事、海洋动物的崇拜和祀...

海盐晒制技艺,是盐民将海水通过“煎煮”“板晒”“滩晒”等方法制成食盐的一种传统技艺。唐宋年间,岱山已有制盐活动,是明州六场之一,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首创板晒工艺,解放后,盐民又试验成功滩晒工艺。岱山所产的海盐以色白、粒细、味鲜,享有“...

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岱山的一种民间曲艺,表演者多为盲人,1895年前后经费阿水、周东法等人传入岱山。唱新闻是用小腰鼓、小铜玲、竹板击节乐器伴奏的坐唱类曲艺品种,唱腔音乐结构为单曲体与联套体的混合体,基本曲调其旋律与地方方言声调结合得十分紧...

定海布袋木偶戏,始于清代,以一个小小的舞台和两块围帘营造了一个人物故事情节纷呈的天地,以高昂激越的唱腔传达了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它道具携带简便,便于各海岛间的流动演出,都非常符合海岛交通不便、文化生活相对闭塞这一特定的环境,因而长...

岱山布袋木偶戏,当地又称“小戏文”“下拢上”。表演分前后场,前场艺人操数个木偶在戏台上表演,后场由2至3个艺人组成乐团进行伴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段剧目的表演。木偶戏最早由定海传入,唱腔以“二簧”为主,配合其它戏曲声腔,后来吸收岱山方言、...

岱山海难特殊葬礼,又称潮魂,是渔民在海上遇难后举行的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以表达对亡者的尊重和对亲属的安抚。潮魂分“追魂”和“招魂”两种仪式。“十口棺材九口空,可怜只有稻草人”渔民遇难已拾回尸体者,不必用稻草人代替死者引魂,称“追魂”。“招魂...

普陀是传说中的东海龙王故乡,东海龙王信仰是普陀岛民的三大信仰之一,在普陀延续了上千年,成为了岛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东海龙王信仰的习俗,起源于海岛特定的生存环境。旧时渔民终年过着“前有强盗,后有风暴”、“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来自五湖四海的信众都会云集到普陀山朝圣礼佛,据佛经记载,这三个日子分别是观音菩萨的诞辰、得道和出家日。在香会期间,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梯山航海,纷至沓来,赶往普陀山参加观音朝圣盛会,每年在这三个月的农历...

普陀山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我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普陀山茶,因其最初由僧侣栽培制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普陀山佛茶茶道,包括迎宾、净手、焚香、添水、请佛、净盏、点茶、献供、调茶、供佛、敬客、回念、礼毕等13到程序。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

祭海是舟山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是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旧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

舟山螺钿镶嵌基本上是为装饰家具和欣赏工艺品、礼品相结合的一种工艺形式,主要是利用生长在舟山海岛周围的各类贝类为镶嵌原料,制作成各种图案或纹饰,镶嵌在木制品、玻璃、竹子、漆器等载体上,再经过雕刻、抛光或髹漆等工序而成。舟山螺钿镶嵌制作工艺历史...

船既是海岛人民的生产工具,也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舟山船模制作历史悠久,蕴含着传统木帆船制作的精巧技艺和海洋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真实地再现了古船的历史风貌、船模外型及内部结构等。当前,舟山船模是舟山海洋文化的一大特色,不仅传承我国古船文化的记忆...

普陀渔民画由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以渔民的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构思大胆,想象丰富,线条明快,色彩斑斓,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地方特色浓郁,并具有现代绘画艺术韵味。多年来,普陀渔民画在保持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基...

跳蚤会本称跳灶舞,是舟山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大约二百多年前,大陆移民渐多,百姓为防火保平安,每年过年祭灶时,在灶前二人对跳,故称跳灶舞。后来祭灶时不用了,而在迎神赛会和各种庙会时,必有此舞相随,一路巡游,一路狂舞,很受群众欢迎。其基本舞...

渔工号子是渔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岛渔民在斗风搏浪中长期自然形成的粗犷音乐,是由海上渔业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原始劳动号子。它从最初劳动中有节奏的叫喊“嗨、佐”、“依拉呵”等简单音乐开始,经无数次的重复和文字口语化的传承,逐渐产生了音韵和音谱,最...

德顺坊老酒酿制技艺是舟山乃至浙东沿海唯一的具有百年品牌的传统工艺,其酿造工艺复杂,十八道工序已传承百年。每年立秋前后做酒药和生曲,从立冬开始酿酒,到来年立春结束,只有这段时间酿造的酒质最好,称为“冬酿”。融合百年精湛技术工艺酿制的德顺坊老酒...

舟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居住条件,形成了具有海岛地域特色的传统婚礼习俗,是浙东“十里红妆”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全套的传统婚礼习俗之外,还保留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彩船迎亲、小姑代拜堂等。对保护、弘扬优秀的舟山海洋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

    舟山贝雕,是指明清以来流传于舟山群岛的,利用海岸线上生长的各种贝类壳体,经取舍雕刻,制作成各种工艺美术品的过程及成品。其作品有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图案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独特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我国沿海地区一种特殊的民俗活动,主要流传于浙江省的象山县、岱山县和山东省的荣成市、日照市、即墨市等地。   浙江象山、岱山的渔民开洋节是当地渔民在渔船出海时举行的一种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后渔民为感谢大海恩赐而举行的一种...

  木船是古代水乡人民生活、出行和劳作的重要工具,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技艺内容复杂,工序繁多,造出的木船古朴大方,轻盈灵巧,坚固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木船的用途逐步由农用、摆渡、内河及沿海捕捞拓展至交通、商业、邮运等领域。   ...

  号子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产生于体力劳动之中,直接为生产活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状况和生产者的精神面貌。最初它只是自然的劳动呼号,以后逐渐美化成歌腔,具有了歌唱的艺术形式。   海洋号子是众多号子中的一种,主要流传在沿海地区。它以海洋劳作为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划...

  舟山市地处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以南的浙江东北部,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而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舟山锣鼓就是其中的代表。   旧时的舟山锣鼓大多出现在民间乡里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及渔民祭海等活动中。1949年后,这一民间音乐形...

  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隅的普陀洛迦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闻名海内外的观音道场所在地。舟山各地流传的观音传说已有上千年历史,多从普陀山生发出来。   早在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的《昌国县志》中,就有“梅岑山(今普陀山)观音宝陀寺”的记载。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