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施传说发端于诸暨,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的流传,最早文字记载于《墨子》《孟子》等,经历代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

诸暨西路乱弹是南戏在传播中融入昆腔、高腔、京腔、徽戏和诸暨本地语言、曲调等,而发展衍变形成的多声腔类乱弹剧种,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同治年间,并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邻县。诸暨西路乱弹以三七五、二凡为主要唱腔。伴奏乐器...

青口杨氏皮纸是一种在蔡伦造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造纸,鼎盛期在清乾隆年间,是民间造纸为数极少的珍贵遗存。据现存《康熙诸暨县志》《乾隆诸暨县志》《光绪诸暨县志》记载,皮纸一直是当地最为重要的“杂制”“杂货”之首。当时,青口一带山上多榈树、...

同山烧是一种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梁烧制的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或“高粱烧”。同山地理环境特殊,当地种植的高梁品质优良,水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成分,采用传统技艺烧制的白酒品质上等。同山烧的烧制有其特殊的过程,主要工艺流程为选料、浸泡、...

十里红妆原是指旧时富贵人家嫁女的场面,“红妆”即嫁妆,冠以“红”字寓意喜庆吉祥。“十里”,泛指迎亲队伍之长。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旧时,在诸暨、绍兴城...

枫桥香榧采制技艺主要分采摘、后熟、加工三大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极为复杂,榧农须依靠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香榧采摘后,经二次堆沤后熟,外壳洁净完整,破壳、去衣容易,不仅具有独特的天然清香味,而且颗粒完整,均匀齐整,呈长尖状倒卵形,无明...

草塔抖狮子源于清朝,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于一体的表演娱乐项目,舞时拉索,使球动狮舞,故得抖狮之名。其由1个狮笼、1个彩球、5只狮子和若干纤绳组成。5只狮子着色艳丽,雄壮威武,饰以黄、绿、蓝、红、褐五色,代表五行。出迎时,前由1位会武...

赵家拳棒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赵家拳棒以宗族血脉为传播途径、以实战应用为主要目的(后又衍生为表演),以“崇武尚德”为思想精髓,不断发展,融会贯通各地武术的精华,最终形成了庞大、完整、独立的武术体系。包括枪、刀(单刀...

南孟祭礼是宋朝时期迁入诸暨的孟子后裔为传承孟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所举行的祭祀典礼,800多年来,祭礼绵亘不绝。南孟祭礼以孟子生辰周历四月初二为期祀,由宋时四时专祀演变为明时春秋两祭,20世纪60年代改为每年一祭。祭礼形态多样,有祭品、祭乐、...

棕编是一种集美术、编织于一体的传统技艺,产品涵盖生活、劳作、休闲等方面。诸暨同山棕编品类丰富,历史悠久,主要有“棕叶编”与“棕皮编”两大类。“棕叶编”以棕榈树叶编织如蒲兜箩、小畚斗、青壳蛋以及虼蜢、蜻蜓、小青蛇等儿童玩具,逗人喜爱。“棕皮编...

  诸暨西路乱弹是清初秦腔西路艺人由陕西经杭嘉湖水路传入诸暨,与当地语言、音乐、戏曲相结合而形成的乱弹剧种,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周边地区。诸暨西路乱弹在声腔、语言、剧目和表演上又与其他乱弹剧种有别。清中叶是诸暨西路乱弹的鼎盛期,仅诸暨一县就有“老长春”等数十班,大多在集镇贸易会市期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