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杨埠镇河南特产

遂平香椿

遂平香椿芽体肥嫩、质地厚重、色泽艳丽、香气浓郁、味道鲜嫩、肉质细腻。 香椿含钙、磷、钾、钠等成分。

瓦岗红薯

瓦岗红薯,产自河南省确山县瓦岗镇东南部的田畈、林庄、泽沟等村,历史上,该地因为终年源源不断地生产瓜果、蔬菜,四季常青而得名。其中,以盛产的红薯、南瓜和夏枯草数量最大、质量最优,可谓是物产丰饶、驰名远近。这里的红薯不仅个头大、好看,吃起来更是口感绵密、味道香甜;既可作为主食,又可当成配菜。瓦岗红薯薯块均匀,成纺锤状,薯皮红色,光滑鲜亮,薯肉黄色,鲜食味甘,熟食香浓,质地细腻,粗纤维少,口感绵软。

西平小麦

西平小麦(西农979)为白麦,籽粒均匀、饱满,角质率高,为中强筋小麦。西平小麦水分含量9.98 g/100g;蛋白质(干基)含量为13.3 g/100g;湿面筋为29.2%;吸水量为63.8 mL/100g;稳定时间为17.6min。西平小麦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对缓解精神压力、紧张、乏力等有一定的功效。

无量寺高青萝卜

无量寺高青萝卜,种植区域在上蔡县无量寺乡一带,俗名“高脚青”,栽培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元朝的许有香曾称赞萝卜:“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明朝李时珍说:“可生可熟,可菹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菜中之最有利益者”。 据《古蔡春秋》载:无量寺高青萝卜不是由无量寺的地名而来,它和无量寺地名一样,是以无量寺寺庙冠名的。无量寺寺庙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凄婉的传说。传说中,织女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天庭中的王母娘娘恼羞成怒,派天兵天将到人间把织女抓回天庭,生生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织女被天兵天将带走,牛郎带着孩子在后面追赶,一路上由重聚、齐哭、寺庙逢而又分到被湖相隔最终离去,令人悲切,肝肠寸断。一路追赶到分离途经的地方,被当时百姓以象征意义命名,以示纪念。现今西平县的重渠(重聚)乡,上蔡县无量寺乡境内的无量寺(无娘寺)寺庙,七块店(齐哭店)村,王连湖(望娘湖)村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了。无量寺寺庙的前名无可考,寺庙由“无娘寺”演变到现在的“无量寺”期间已不知经历几多春秋。 无量寺高青萝卜与佛结缘也是偶然,说是佛,实是一高僧。僧人吃素不吃荤,无量寺的僧人除乡邻布施外,自己也种植一些粮食蔬菜,其中便有萝卜。时值白龟庙(现上蔡县塔桥乡境内,因伏羲蓍草、白龟画八卦而名的寺庙)的高僧到无量寺讲经施教,一日,闲步于耕作之处,见该寺种植的萝卜高青个大,众僧喜生食之,高僧品之,入口爽脆香甜,口舌生津;佛手于胸:“阿弥陀佛,苹果、梨,弗如贵寺之萝卜皮”。高僧之言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百姓便求寺庙萝卜之种竟效种之,“无量寺高青萝卜”的盛名也随之传遍乡野村庄,被人称颂,繁衍至今。虽是传说,却与其优良品质成就了今天无量寺高青萝卜历史悠久的名优特色农产品。《上蔡县志》中曾这样评价:“吃苹果、吃梨,不如无量寺的萝卜皮”。 无量寺乡位于上蔡县西部,上蔡县历史悠久,古称蔡地。西周武王封叔度为候于此,建立蔡国。秦置上蔡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改上蔡县为武津县。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易名为临汝县,县志移于悬瓠(今县城西南)。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临汝县为武津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又复名上蔡县至今。据《古蔡风物》记载:“无量寺高青萝卜种植区域属淮河流域、北汝河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穿境而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4.9℃,年平均降水量871毫米,全年无霜期225天。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中,无霜期长。该区域地势低洼,黄沙土质特性,土质松软且固水性好,土壤营养含量充沛,富含钾、锌、硼、钙、磷和镁。因其生长的地域、土质、光照、雨水等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特有的优良特性”。无量寺高青萝卜个高38厘米左右,直径10厘米左右。外皮深绿,尾部亮白,内瓤青绿,肉质紧密、无白糠花,汁多香甜,清脆爽口。含有丰富的糖、维生素、钾和磷等丰富的营养物质,维生素C18-23mg/100g、钾1800-2300mg/kg、磷0.03-0.05%、总糖3.8-4.8%,脆度11.0-13.0N/mm。 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地理标志区域保护下、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保持良好发展秩序,继承发扬其优良品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产品远销全国多个省、市地区,为无量寺乡的农业发展增添光彩。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特产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崇礼红薯

藤蔓如龙叶如萍,霜降收获遍地红,崇礼古今薯乡域,悠悠枯河滋育成(《上蔡古今诗词选集》)。 崇礼乡位于上蔡县东43公里处,崇礼红薯栽培区域属于枯河(河水干枯之意)流域,说崇礼红薯,不得不叙述枯河的来源。枯河,相传的洄曲故道,此河北起郾城县的召陵,南至项城的新桥。洄曲故道是古殷河(现为漯河至周口的沙河)的一段,由于河道极度迂回,因而得名。古殷河原是汝河支流,分流多支,其中一支从召陵流入上蔡。经上蔡县华陂、小岳寺、朱里、东岸、崇礼、杨集等乡镇,向东南流入项城县与颍河会流,这段支流便是洄曲故道。洄曲之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和《新唐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有记载。洄曲河是古代一条较为重要的航运路线,据传说:枯河是周赧王的运粮河。虽然此说无可考,但从兴修水利中挖出的很多船篙、船锚、船板等故物分析,它是一条运河,确是无疑的。洄曲河干枯于元代。其原因是由于汝河盛夏雨季,河水暴涨,致使上蔡、汝南、新蔡、平舆等县的部分地区尽成泽国,造成了严重灾害。为解此患,无至正年间(1341-1368),在郾城筑坝把河截断,汝河上游之水沿古殷河向东入颍,郾城至上蔡的洄曲河干枯,后人称之“枯河”。 崇礼红薯,薯块多而匀,表皮光洁,块纺锤形,皮色深红,肉色乳白,食之味香浓郁,甘甜面沙。含有丰富的糖、淀粉、粗纤维、维生素C和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40-50㎎/100g、淀粉23-28g/100g、磷0.04-0.05%、粗纤维0.6-0.9%、总糖2.2-3.2%。独特品质与其地域分布、土壤、气候条件密不可分的。崇礼红薯主产地位于枯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常年七、八月份较干旱,九月份气候冷凉,昼夜温差较大,黄土壤,中性偏碱,富含钾、磷等适合红薯生长的矿物质及有机腐熟物。 崇礼红薯作为上蔡县的特产,栽培历史悠久,据《古蔡风物》载:相传明末河南连续三年发生蝗旱之灾,至崇祯十三年,整个河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是岁(崇祯十三年),中原盗起,时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群盗大起如牛毛”。义军闯王面临士兵们的饥饱问题,发现崇礼红薯丰产,且绵甜浓郁,随解燃眉之急,稳定军心。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解决广大人民生活问题,党和政府大力号召人民群众种植红薯,红薯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三年困难时期,种植面积过半以上,红薯成为人们的救命粮。“早上蒸,中午喇,晚上喝的红薯茶”。便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薯成为人门广泛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高产、稳产、耐旱、耐贫瘠、病虫害少等特点。全县长年栽培在30万亩以上,60、70年代栽培面积增加到50万亩左右,农民分配粮食中红薯占2/3以上。崇礼红薯作为该乡的主要粮食作物维持着人民的日常生活,据《上蔡县志》记载:该乡农民流传有“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说法。红薯产量高,经深加工过的红薯可以制作成粉条,粉丝,粉皮等,用来调剂人民的生活。由于红薯吃法的多样性,为解决当时人民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崇礼乡红薯种植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红薯生产基地,在政策的推动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也催生了一批八十年代时期的“万元户”。崇礼红薯因其品质优良、口感浓郁香甜在当地家喻户晓。 崇礼红薯作为当地的特产,以其品质优良、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知名度高而著名,在历史上曾为上蔡县崇礼乡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实行标准化种植,科学管理,组织经营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崇礼红薯的品质和产量,年生产优质红薯七万多吨。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无公害食品红薯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上蔡县崇礼乡悄然兴起,开发出优质红薯淀粉,高品质粉条、粉皮等不同系列10多个品种的红薯制品,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地区,带动了全乡红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确山板栗

确山县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光、热、水条件非常适宜板栗生长,而且这些地方多为砾质土、沙壤土、黄棕壤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正是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确山板栗色泽鲜亮、坚果大、果肉肥厚、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口感香甜味美的独特品质。

泌阳花菇

泌阳花菇,之所以成为菇中之皇,首先表现在独一无二的质量上。香菇是世界名贵的食用菌珍品,泌阳花菇又是世界一绝:古代谓之"山珍",现代又赋予"植物食品顶峰"的美称.

正阳三黄鸡

三黄鸡因具有嘴黄、毛黄、爪黄而得名。三黄鸡由于在正阳县分布广、数量多、品质好,被《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志》定名为正阳三黄鸡。正阳三黄鸡具有生长快、产蛋多、耐粗饲、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肉质细嫩香纯,是正阳三黄鸡的又一优良特性。正阳三黄鸡还具有补气、养血、利尿之功能,当地群众素称“药鸡”。用正阳三黄鸡炖天麻医治头晕病,有显着疗效。

正阳花生

花生在中国地理分布广泛,种植面积辽阔,今天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寻常之物。在素有“膏腴丰饶之地”的正阳,独特的地理气候、久远历史背景、丰厚的文化积淀、悉心的品牌建设,蕴育出了品质优异的正阳花生——它以优质珍珠豆型特色著称,米粒外观整齐,具备香、脆、酥、口感爽适、回味悠长等优点,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丰富,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其它重要营养物质。

确山夏枯草

确山县有悠久的夏枯草种植历史和良好的群众种植基础,产量和销量在全国占有很大的比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加多宝、和其正、王老吉等大型凉茶生产企业广泛采用夏枯球作为其主要原料,使其在药用之外又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确山县药农种植夏枯草有20多年的历程,品质好,信誉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确山县主要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支柱产业。目前,确山县已成为凉茶生产企业加多宝集团的全国六大原料生产基地之一,且位居首位。

平舆白芝麻

平舆白芝麻,历史悠久,种植广,面积大,品质优,享有“中原百谷首,平舆芝麻王”美称。平舆白芝麻种皮薄,色泽洁白,籽粒饱满,水洗不脱皮,炒食无烟焦苦味,口感醇香,后味甘甜,出油率高。千粒重2.8-3.0克,含油量52-55%。不仅是植物油精品---小磨香油的原料,而且可以直接食用或用于糖果、糕点、调料、饮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