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中药材加工炮制技艺

  • 项目编号:
    5―9―4
  • 类别:
    传统医药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安国古称祁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始建于西汉武帝无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寓“安邦定国”之意,至今已逾两千余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药文化展史上,因其悠久绵长的历史,优越便利的地域位置,厚重深邃的人文底蕴而形成了的以“药王庙”为代表的中医药文化,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赢得了“天下第一药市”的美名。“商贾辐辏,药材极山海之产”的中药材交流记载着安国药业的辉煌;精湛独特的中药饮片加工技艺,以“祁州四绝”而天下名扬。           

宋、元时期,安国药材加工已有简单的拣选去杂,去粗存精。明初,安国人已掌握蟾酥的采集加工方法,并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永乐年间(1403-1420年)开始出现切片和炮制加工,并迅速发展起来。同时,枣强人王某在安国经营的药刀坊“福盛炉”远近闻名,人称“药刀王”。他制作丸药用的药准子、药球子、药罐子、药鼓子等工具畅销各地。到明中期,安国药材集散市场日益兴盛,各地药商纷集,加工技艺得到广泛交流,药材加工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药材加工炮制根据药物的形体和用药的需要,可加工成咀、段、块、丝、菲薄片、薄片、磅片、刨片、顶刀片、斜片、盘香片、蝴蝶片等多种片(体)形。

切制药材的工具主要是刀,有片刀、刨刀、药刀之分。安国“福盛炉”生产的药刀由刀片、刀条、刀鼻三个部件组成,锋利耐用,切药省力,“药刀王”品牌历500年不衰。安国镑制的鹿茸片、犀角片久负盛名,因刀法独特,被冠以“云片鹿茸”,“刨花犀角”,是用特制的钢锉排刀,把坚硬如铁的犀牛角镑成片子,形似薄薄的木刨花,剔透照人。安国中药材炮制,注重药效,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药材的炮制加工汇集了历代传统加工技艺,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最讲究药物疗效,药材地道、炮制得法。药工把炮制药材的技艺同治病救人紧密相连,药材炮制作坊都贴有“修合无人问,存心有天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法效雷公,术遵岐伯”的警句以自我监督,这种习惯世代相传。安国的炮制加工主要遵从水、火和水火共制法,有炒、煨、焙、煅、焯、蒸、炙等多种方法。其功用各不相同,有的可使药性改变,有的可使质地软脆,有的可降低毒性。如炒制有单料清炒和加辅料合炒。清炒有炒黄、炒焦、炒碳等种类。辅料合炒有土炒、沙炒、麸炒、盐炒、姜炒、酒炒、醋炒、滑石炒、蛤粉炒、童便炒等多种方法。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定安国市

保护单位:
保定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