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茶篮灯

  • 项目编号:
    4-Ⅲ-5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早在宋朝,安远九龙山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茶区里九株特别好的红花茶树远近闻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最盛,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是采茶歌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就是当年茶农们所创造的一种最原始的歌舞表演艺术,热情好客的茶农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歌舞接待各地茶商。在广阔的茶乡中,“采茶歌”和“采茶灯”成为了广大茶农的重要文化活动。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演绎,吸取外界养分充实提高,由《茶篮灯》发展成为具有简单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采茶小戏”,表演时因为人物只有二旦一丑,所以俗称“三角班”,它是采茶戏最早的戏剧模式。这种由茶乡民众创造的茶味芳香的歌舞小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很快受到广大客家人民的青睐,逐渐在我县各地流传开来。

历史渊源

九龙山,又名九龙嶂,安远县志记载:安远水有二,一水自东而南转北输赣,一水由东而南输粤。坐落在二水之间,县南十五里处,九峰矗立,绵亘数十里,山巅云雾蒸腾,观其聚散,可验晴雨,山间梵刹清幽,祈雨多应,山中隐有龙潭九坎,此乃九龙山也。《茶篮灯》便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上,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相传唐玄宗时期,宫廷乐师雷光华和宫廷歌女产生爱情,犯了宫禁,于是相携逃出宫廷,随同中原汉民辗转南迁,经过安远县九龙山麓,便隐居在此开荒种茶,改姓为田。由于雷光华能歌善舞,农事之余便不忘所好,教茶农唱采茶歌,将采茶劳动动作与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受盛行茶区的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编演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亦名茶篮灯。安远九龙山是当时江南主要茶区之一,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茶市开张时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歌舞接待各地茶商。《茶篮灯》就是当年茶农们所创造的一种最原始的歌舞表演艺术。经过历代艺人不断的表演,吸取外界养分充实提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山上到山下,逐渐流传在我县各地。

表演内容

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

安远九龙山是当时江南主要茶区之一,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是采茶歌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热情好客的茶农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歌舞接待各地茶商。

茶篮灯歌舞表演者共5人:1女饰演茶母,4女饰演茶女。主要内容表现众茶女告别茶母、上山进茶园、茶园摘茶、下山摆“天下太平”字样等歌舞表演。众茶女告别茶母表演所用歌曲是《观礼》、《春谷雨》、《荷包歌》;上山进茶园表演所用歌曲是《三牌调》、《双牵手》;茶园摘茶表演所用歌曲是《春景天》、《五月踩地》。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使用皮鼓、梆子、大锣、工锣、饶钹等,加入“勾筒”、竹笛等乐器。《茶篮灯》的舞蹈表演基本动作,主要有采茶步子、彩扇花、转茶蓝等,呈现了九龙茶园的丰收景象和茶女们摘茶劳动的热烈欢乐气氛。舞蹈动作轻松自如,造型优美自然,如“双牵手”进茶园的采茶步子轻盈活跃;“春景天”摘茶的彩扇花、转茶篮轻快潇洒;歌曲唱腔委婉动听,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