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轿舞

  • 项目编号:
    2-Ⅲ-12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北刘轿舞”发源于昌东工业园区胡家村北刘村小组,在清朝康熙年间为祈福安康抬菩萨轿子的一种仪式。民国初,抬轿的动作、程序基本固定,形成了轿舞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又在两轿子的基础上添加了一条龙灯相随。至今,每逢春节至元宵这些日子里,村民们就组织几十人的拜年、表演队伍,一路上男轿领头,女轿居中,龙灯煞尾。轿翻转,龙飞舞,爆竹响,锣鼓震,给节日增添欢快气氛。

北刘轿舞,每轿抬者四人,主要由“闪轿”“磨轿”“翻轿”三个动作组成。其中“闪轿”为最基本的动作,行进时全程使用,做“磨轿”、或是“翻轿”时也要先用“闪轿”为预备动作。而“翻轿”则是将轿舞表演推向高潮的动作。北流轿舞与龙灯一道表演时,设1人指挥,根据场地和表演者的劳逸情况,发出各种口哨命令指挥男轿、女轿及龙灯的表演,使3队之间协调并顺利地将表演推向高潮。

北刘轿舞,以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北刘村的村民中世代流传。轿舞是全村青壮男人都要参加的活动,深为北刘村的村民所喜爱

历史渊源

北刘村的轿舞源于抬菩萨轿子。北刘村民的抬菩萨轿早在清朝康熙皇帝时开始,是南昌地区解放前常见的一种民俗活动,每逢祭祀或是节日,人们就抬着菩萨轿子,穿街过市地热闹一番。

北刘轿舞的起源,据说在康熙年间刘家三房不和,老大迁至南刘,老二占了原居西刘,唯老三人弱势小,只得到北刘安家。老三崇敬福主菩萨,祈祷菩萨带来兴旺的日子。于是置办了一乘大红官轿,中间安放了木雕的福主菩萨神像,其左右配有四尊小菩萨。在大官椅的两侧钉了四块木砖,凹口朝外,正与两根四米长的杉木轿杠吻合,然后固定好。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轿杠与轿子之间的摩擦,轿子抬起时只要稍一闪动就会发出“吱嘎”的声响,随着抬轿者一致进行的步履,在村里村外走上几圈,村里发生了凶事、祸事,也要抬出轿子兜几圈,以此来消灾灭祸,以后成了村子的例规,代代传下去。至清朝时,北刘的村民们抬菩萨轿子也跟别地一样,仅仅是做闪轿这一单调动作而已。到民国年初,军阀混战不休,到处兵荒马乱,老百姓不得安生。北刘人想请菩萨显示出更大的法力,保佑村上人平平安安,于是有人将轿子不停的转动、翻动,这样一来形成了北刘轿舞的雏形,经过几番改进,程序规范、固定下来,形成了现在受人们欢迎的北刘轿舞

主要内容

1、轿子扮相:北刘轿舞的轿子扮相十分讲究,四面分别贴有福、禄、寿、禧,并用金银箔装饰成彩云,轿内有主福菩萨或管风调雨顺的龙王。

2、表演内容:轿舞表演由“闪轿”、“磨轿”、“翻轿”组成。其中“闪轿”为最基本的动作,行进过程使用,也是做“磨轿”、“翻轿”之前的预备动作。而“翻轿”则是轿舞表演中推向高潮的动作。

闪轿:四人抬轿上肩后,一步一拍地行走,走时四人的双膝一致按节奏颤,左手自然的摆动,使轿发出有节奏的“吱嘎”声。磨轿:以轿椅为轴,轿前两位抬者向左旁横行,轿后两位抬者向右旁横行,使轿作逆时针磨转。若要作顺时针磨转时,则前后抬轿者的行进方向相反。翻轿:轿前两位抬者(在轿杠外者为1号,在轿杠内者为2号);轿后两位抬者(在轿杠外者为3号,在轿杠内者为4号);1、3号同时转身能用右肩抬杠,分别与2、4号相对而抬,原地闪轿待令。发令后,1、3号左手将轿杠托起,2、4号左手将另轿杠压下,使轿身开始作360度的侧向翻动,四人同时开步,1、2号向右侧开步,成为磨轿、翻轿组合。3、4号向左侧开步,利用翻轿的时间差交换位置并不停地作第二次、三次翻轿动作。在连续翻轿时,抬轿者顺着惯性自然而然地又作了逆时针磨转。

3、表演程序:表演队伍中包括龙灯与轿子,由几十人构成,四人共抬一轿。队伍中一人指挥,男轿领头,女轿居中,龙灯煞尾。指挥者发出各种口哨令指挥男女轿、龙灯的表演。表演形式依据场地大小而异,场地小,男轿、女轿和龙灯便分先后表演。遇到大场地,男轿、女轿、龙灯三队同时表演,即龙灯在外圈将轿子包围其中,男女轿在场中表演,高潮时轿翻转、龙飞舞、爆竹响、锣鼓振,给节日更增添许多热烈气氛。

4、伴奏乐器:鼓、大锣、钹、小锣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青山湖区

保护单位:
南昌市青山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