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防治肝病益肝草(贵定县)

“益肝草”是保存在贵州布依族民间的一种解毒茶,由几种中草药配制而成,源于贵州省贵定县。贵定县位于黔南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湿热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适应于多种植物生长。在这些茂密的森林和植被中,蕴藏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中药材资源。“益肝草”就是其中之一。

布依族是贵定县土著民族之一,在县境内与其他民族形成小聚居、大杂居的局面,大多数居住在河流纵横的坪坝地区,少部分居住在高山地带。旧时,在布依族聚居地,人民群众对疾病没有预防,只有在发病后才采取措施,甚至束手无策,只好求神弄鬼。布依族人民过去请鬼师、巫婆驱鬼免灾,这些鬼师、巫婆都知道一、二种草药,所以他们除做鬼外还兼用药,所谓“神药两解”。同时,布依祖先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对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并进而加以利用。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渐创造并积累起一些用药知识。由于采食植物,得以接触并了解某些植物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为了同乙肝疾病作斗争,药师对地耳草、酸汤杆、客蚂叶等自然产物的治病效果予以注意并加以利用,综合中医“阴阳”理论学说,布依药师赵氏祖先就研制出由地耳草、酸汤杆、黄栀子、客蚂叶等配置的“益肝草”。

在布依族医学文化中,由于生活地域环境与汉族差别不大,故其医学文化与中医具有相似之处。布依族医学认为人类的病症原因主要是阴和阳失去平衡,人体内精、气、血沿血管流动循环往复、自然相存、互不相碰,如碰撞绞结就会导致机体阴阳失控而产生病症。同中医观点一样,布依族医学对人身体失去阴阳平衡,主要是采用天然植物(草药)来调理治疗,使身体保持正气。

益肝草是贵定布依族医师赵国霖继承和发扬布依族八代名医世家的祖传****,经历艰难、亲自采集多种中草药依据中医理论,经长达20余年的临床研究,结合中医的“阴阳”学理论,经科学配方精致而成的医药产品。益肝草配伍的药,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在采集益肝草的配药时,需讲究采集时辰及祭祀仪式,时间应在上午10点以前采完,据赵氏家人谈到,益肝草的炮制最初是需用不沾铁器的石器、木质炊具来盛药,以保证药物的疗效。通过修制和水火共制两种方法配制而成。益肝草处方由地耳草、酸汤杆、黄栀子、客蚂草等组成。其中,地耳草,一名“田基黄”,金丝桃科。一年生小草本,叶对生,卵形,基部抢茎,基出三脉,有微小黑色腺点。花黄色,腋生或顶生。蒴果,以全草入药,性平,味苦甘,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主治湿热黄疸等症;近用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全草含有黄酮类、内酯、鞣质、蒽醌类、氨基酸等成分。酸汤杆味苦性冷,属冷药,入热经,具有清热解毒、益肝健脾之功,故为君药;黄栀子性冷,属冷药,入热经,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功;客蚂草等味苦、入热经、利湿健脾,散瘀止痛,以此为辅药,诸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益肝健脾、散瘀止痛之功效,从而达到阴阳平衡,修复干细胞再生。

长期的实践与发展证明,益肝草作为主要的卫生资源在我国民族医药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较好的吸取了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在防病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已经和正在取得满意的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现主要传承人有:赵宝银、赵起贵、赵元龙、赵风清、赵芝恩、赵思荣、赵德元、赵国霖等。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社会的转型,民间医药知识已经处于弱势,受民族习俗的约束,医药文化的继承主要靠祖辈相传,徒承师艺,只能“传男不传女”。因此,布依族的许多经验未能很好的继承甚至有许多好的经验与药方因之失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了布依族医药文化及经济的发展,有的甚至濒临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