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加工技艺

  • 项目编号:
    NMⅧ-23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炒米,蒙古语意为“蒙古勒巴达”,意为蒙古米,是蒙古族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据史书记载,食用炒米,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宋末元初,由于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蒙古人便广泛地食用炒米。成吉思汗率大军远征期间,炒米成为将士随身携带的主要军粮。

  炒米是糜子经过煮、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具体制作过程:把散糜子收拾干净,将带着皮儿的原粮放入锅内,加些水,点火,焖至八成熟后,再倒入已加热的锅里煸炒,待热气冒尽即可出锅。用筛子将细沙筛出,等糜子冷却后,在石碾上研磨两三遍,米和糠皮完全分离后,再用簸箕将糠皮簸出,所留的黄灿灿的米粒即为炒米。

  炒米做法简便,香甜酥脆,味美耐饥。蒙古人吃炒米,讲究与奶茶并用,也会放入黄油、奶皮、奶酪、红糖、手扒肉等多种食物。

  炒米易于保存,便于携带,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同胞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炒米也是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普遍食用的食品。

申报地区或单位: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