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告圣

  • 项目编号:
    3-Ⅲ-12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是“赎魂消灾”中的一个片断。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将搬兵,以求扫除邪神恶鬼,消除灾难。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乐器并为其和唱,地点多在厅堂内,时间为夜晚。场中置一领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拿师刀,左手拿锡角。每唱完一小段,随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锡角助威。舞蹈以扭摆见长,手舞足蹈,紧相配合,迸退转身,动作细腻连贯而富于韵律。手的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一套动作面向四方反复表演,但表演区限在一“席”之内,越席则谓之“超越仙界”。

告圣的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对称的上下句,似吟似唱,不断反复,具有僧道诵经之感,伴奏有小锣、绕钹、小鼓、锡角等虽变化不多,但与唱词紧密相随,烘托了告圣祈祷的气氛,并在唱段衔接之间起着搭桥过渡的作用。

经崇义县上堡乡民间道士李仲衡(1921年生)介绍,崇义道教流行甚广,最早由熊十四郎、熊十四娘兄妹传授,距今已有八十余代,而他们所学则是由湖南汝城苦竹坳康明三郎所传,历经郭孔高、何开一郎、何开二郎、候五二郎、郭正德、王治强、邓维乾、李荣堂的历代传承,现今到他已是第十代。

历史渊源

崇义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是赎魂消灾中的一个片断。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将搬兵,以求扫除邪神恶鬼,消除灾难。

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年间,至今已累积了大量的经籍文献资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产生的历史根源在人类处于蒙昧时代,与自然无法分开,只能本能地适应自然,一方面依赖自然,一方面对自然产生恐惧。随着思维和生存能力的发展,人脑产生幻象,渴望达到心灵平衡。在这种矛盾之间,原始人类把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神化,使万物有灵,用想象去征服、支配自然力。它的主要来源有:一、远古宗教,二、民间巫术,三、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四、老庄哲学和黄老之学,五、儒学与阴阳五行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质,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具有历史性与民族性的特点。

据初步考证,告圣活动在崇义县上堡乡有四百年历史,曾是赣粤湘边际红白喜事和祛痛消灾必不可少的民间祭祀活动。


表演内容

告圣以歌舞形式出现,程序为安坛、启孝、祭将搬兵。舞蹈由一人表演,另有四人乐器并伴唱。地点多为事主厅堂。舞蹈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拿师刀,左手拿锡角,每唱完一段,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锡角助威。舞蹈以扭摆见长,手舞足蹈,紧相配合,迸退转身,动作细腻连贯而富于韵律。手的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一套动作面向四方反复表演,但表演区限在一“席”之内,越席则谓之“超越仙界”。

告圣的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对称的上下句,似吟似唱,不断反复,具有僧道诵经之感,伴奏有小锣、绕钹、小鼓、锡角虽变化不多,但与唱词紧密相随,烘托了气氛,并在唱段衔接之间起着搭桥过渡的作用。

告圣舞蹈优美,唱词整齐。对研究道教舞蹈、音乐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吹锡角 陈国平摄


三星罡  陈国平摄


梳头洗面罡 陈国平摄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崇义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