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义三节龙

  • 项目编号:
    4-Ⅲ-11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三节龙是光绪年间便盛行在崇义县关田镇田心村的一种民间灯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把这种三节龙称为“泥鳅沾灰”,亦即形容三节龙舞动起来犹如肥短的泥鳅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乱跳。“三节龙”比较突出的特点是:龙由3节组成,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由红绸串成,龙头上绘有八仙、灶神等图案。4人执牌灯,牌灯上写明姓氏堂名。3个舞龙者站在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动作可分两种:桌上舞龙和地面舞龙(桌上舞龙有腾云驾雾、高车摇水、穿龙、团龙、左右舞龙;地面舞龙有举龙、参拜、龙摆尾、左右舞龙、行步舞龙、正面舞龙、穿龙)。三人轻捷自如地腾挪跳跃,舞动龙身,凌空穿插翻飞。其伴奏音乐充满节日的欢快,鼓点兴奋急促,曲调变化无穷。

崇义当地的风俗习惯是每年初二、三扎好龙灯,初四开始“出龙”,先在本村圩镇玩耍然后到附近乡村。舞龙时每个方向穿插一次算一门。一般到庵堂庙宇打八门,到祠堂打九门,较大的厅堂便打十二门。先由一个提香火篮的“管事人”对当年建新房或者添男丁或者做大寿的家庭发贺帖,各家各户准备好爆竹,烟酒茶点。凡点燃爆竹的人家,则表示“接龙”,龙灯就进这户人家进行表演,表演的程序是先参神、再舞龙,表演完毕,主人将“红包”送给“管事人”,同时请“龙灯”的表演者喝酒、吃茶,然后再到下一家表演。每年是年初四“出龙”一直玩到,元宵节“散龙”。

三节龙的音乐伴奏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伴奏音乐随着舞龙的变化,不断换音乐、曲牌,起了烘托气氛作用,伴奏乐器是两支锁呐,打击乐有小鼓、大锣、钹、小锣等。吹奏的曲牌有“拜将台”、“朝阳歌”、“巴山”等音乐充满着浓厚的乡土风味。

历史渊源

明正德十四年(即1517年)王阳明在崇义建县,甘氏家族自明末开始从粤东迁居于关田镇田心村。据甘开平老人介绍,“三节龙”是在光绪年间便盛行一种民间灯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已年满60甘开平是三节龙的唯一传人,他自小跟爷爷甘泰仁,父亲甘盛杨学习三节龙,了解三节龙的扎制工艺和八仙桌上的舞步图谱。1984年《江西省民间舞蹈集成.赣南卷》普查时,他参与了表演。如今“三节龙”已时隔三十年没有被耍过了,这种濒临失传的客家民间灯彩,迫切需要加以保护。

表演内容

龙由3节组成,三个舞龙者站在一张八仙桌上舞龙;

2、三节龙的动作可分两种:桌上舞龙和地面舞龙,①桌上舞龙有腾云驾雾、高车摇水、穿龙、团龙、左右舞龙,高车摇水:碎踏步加大八字步,三人成人贴着人,上身跟着龙的左右拧动,龙头面对龙身和龙尾,龙头往龙尾身体的左右做“舀水”动作,使龙形成翻滚状。

桌上穿龙:跑跳步,龙头从左右舞龙两次后再从龙头与龙身之间穿插进去,龙身则跟随龙头的方向画了一个大圈,龙尾则抱着龙身舞者的腰间左右换手,再跟随龙头的方向进行舞动。

团龙的做法是:龙头高举,使龙头在头顶划“∞”字。

左右舞龙是龙头站“大八字步”半蹲,面对龙身和尾,往身体两侧划“∞”字,如舞至右上方,右手握龙把中段,左手握底端,往下时,膝应势而屈,上身后仰,稍右拧身,由下经前舞至左上方,顺势而立,马上换把,左手握中间,右手握底端,左边舞法和右边相同。

②地面舞龙有举龙、参拜、龙摆尾、左右舞龙、行步舞龙、正面舞龙、穿龙。

举龙:矮子步,右手握把,手腕前后旋转、晃动。

参拜:身体直立,面向一点,站成横排,龙头面向七点,龙从舞龙者头顶向一点上下行90度的鞠躬礼。

地面穿龙:跑跳步,龙头从左右舞龙两次后再从龙头与龙身之间穿插进去,龙身则跟随龙头的方向画了一个大圈,龙尾则跟随龙头的方向在龙头和龙身中间进行穿插。

龙摆尾:下摆尾做法是龙头至上往左下转半圈,龙尾同时从上往右下转半圈,形成龙头和龙尾相对,摇晃,龙头(尾)弓箭步,龙身直立,把龙身向上举起,在侧面形成一圈,上摆尾的舞法和下摆尾相反。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崇义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崇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