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舞

春牛舞是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以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起源于清朝光绪二年(1874年),从广西贺县传入,主要流传于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及周边村落。自传入至今,除文革期间外,都是当地老百姓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新年传统活动。每年大年初一至元宵期间,村民们都会走村过寨,或在农家小院,或在村边广场进行演出,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主要乐器有小京鼓、小京钹和小京锣等。锣鼓按用处可分为闹棚锣鼓、演员出场锣鼓、念白锣鼓、表演锣鼓、结束入场锣鼓等五段鼓点伴奏音乐。

春牛舞的主要道具有“春牛”、“犁”,一般由三个演员参与,两人扮舞牛,一人扮演农夫。舞牛者钻入布制的牛身内,一人作牛头,一人拱背作牛尾;每人的脚上穿着绘好的牛脚套鞋。农夫则身穿壮族服装,头包手帕,肩背木犁,腰系鱼篓。舞蹈基本套路为三段。分别是出场式、耕作式、造型结尾式。表演时,农夫跟在“春牛”后面,做犁田动作。犁田时,牛听从农夫的唱吟前行,时快时慢辛勤耕作,牛头作左右上下摆动,以摇头摆尾之动作作回应。农夫一边吟唱一边犁田,时而以舞蹈动作表现碰上鱼虾而捞鱼虾,时而作帮“春牛”泼水擦背降温的舞蹈,把农夫勤劳善良、耕牛乐为主人的农耕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春牛舞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耕牛的崇拜,带有古代岭南农耕文明的明显特征,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研究价值。但传统艺人年龄偏大,年轻一辈多出外打工,很少回乡参与活动,春牛舞从道具制作到表演,现已濒临失传边缘,有待采取抢救和保护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肇庆市怀集县

保护单位:
肇庆市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