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号唢呐

 
会理彝族大号唢呐音乐属于我国传统的鼓吹乐的品种。其中主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两截(节)长达1.8m的竹制或铜制长号,这种长号为角之演变,鼓吹乐早在汉魏时代就流传在我国北方民族中,《定军礼》中记载的鼓吹乐、有横笛、箫、笳、角另有鼓等打击乐。后来这些乐器传入中原并为军队、宫廷所用,出现“横吹”“骑吹”“饶歌”等多种形式,并逐步流入民间用于礼仪、庆典、喜庆、宴会等场合。其中“角”最早为兽角,以后逐步演变为用竹、木、皮革、铜等材质制作。会理在清乾隆年间,官府曾组织过境内的鼓吹乐师进行过比赛,其间白鸡乡的毕家乐师曾以绕城三周乐声不断而受到嘉奖的佳话流传至今。具有乐队编排、组合的灵活性和演奏乐曲的传统性与乡土化的特点和优势。会理的鼓吹乐班使用的乐器,除以唢呐为主奏外,还使用竹笛、胡琴等常用乐器,同时,还因地因人而不拘一格地吸收别的乐器,尤其是本地的民族乐器,如口箫、月琴、马支、葫芦笙、三弦等,依场所的大小演奏的规模有全堂(全体乐队)、有半堂、乃至二人(大号、唢呐)的。视场所以及需要不同,演奏的乐曲除以传统、程式化的乐曲、曲牌,如将军令、朝谱、晚谱、迎客调、送客调、拜堂调、回灵调、观音扫殿等;还大量吸收民歌、小调,如:小妹妹、鹧鸪调、瞧亲亲等,还吸收本地的各民族的民歌以及器乐曲,如:山歌调、大理调、洞经调、小情歌等,风格上既有传统的川西南地区,又有滇西北地区的兼融特色。作品主要有传统曲牌和民歌、小调。有“代表曲目”“欢乐调”“走访调”“上轿调”“接送调”“过街调”“爬山调”“留客调”等。

申报地区或单位:
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文化馆

保护单位:
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