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仡佬族傩戏

道真傩戏文化,隶属于巫文化范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表现形式。数百年来保存并流行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周边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本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

道真原属正安县东北部地域,1941年析置。为纪念东汉西南名儒尹珍,以其字命作县名。历史上,秦代巴郡,汉代牂柯郡,隋代明阳郡,唐代夜郎郡,元、明时期湖广行省、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均辖有或大部辖有道真地域。清代初年,由四川划入贵州。道真少数民族世代居此“重山复岭、陡涧深林”的偏僻山区和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环境中,自古“信巫鬼,好诅盟”,信奉“普天之下一切感应神祗”,并有“燕乐,以铜锣鼓、横笛歌舞为乐”的习俗,而傩戏禳祸纳吉、祈福迎祥的旨义,及诙谐生动、浅显易懂的台词,动锣动鼓、亦歌亦舞的形式,与其民族心态正相切合,所以以巫为内核的傩戏文化,一经传入,即与地域、民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坛门形式及相应文化表现。迄今仍有50余个坛班,630余人活动于境内,与当时流传的佛教、道教相融合,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并最终形成了仡佬族最具代表的文化习俗。

道真仡佬傩戏,至迟在元、明时期即已传入境内,其大小形式,有冲傩、打保福、阳戏、梓潼戏、和梅山、打粉火、打财神、开天门、抛牌、酬山、谢土、跳坛、上钱、煞铧等130余种。各形式均由被称为“道士先生”的民间艺人所组成的班子执掌,并以祈福迎祥、圆满人愿、服务当世为目标,娱神和娱人相结合,祭祀和艺术相交融。演出时,伴以锣、鼓、钹、唢呐等乐器,佩有山王、秦童等角色面具,有歌有舞,或说或唱,庄谐并重,文武相戏。演示因信众目标,与坛门派别不同而异,参与者一二人至十余人不一,时间亦一二时至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不等。据初步估计,其全部演示过程,约需两月之久,记录成文,约有800余万字。并有宗教、历史、文学、艺术、音乐、教育、民俗等多学科研究价值。

道真傩戏的大小形式,也称法事,总计有一百三十余种,每一种形式也都对应着一定的功能和目标。正式的演出或者操作,都因信众的相应需要而起。具体的操作,是由基于共同的师承而形成七八人、十余人不等的班子,即傩班来进行,其中的成员,即是民间称作“先生”的巫教法师。其中又有玉皇、老君、淮南、师娘等支派的不同,这些法师,首先必须是已经入教的弟子,作为主持者,还必须是已经接法的“掌坛师”。因这些法师,除一部分单习巫教统领的傩戏内容,还往往兼习着主要以做荐亡法事为主的佛教、道教、清微教、儒教中的某一教,使坛班成为一种佛巫合一,或道巫合一、或清巫合一、儒巫合一的特殊形式。

傩戏的演示必须预先择定吉日,其地点一般在主家的堂屋进行,也有的在院坝进行,或室内室外相间进行,或院坝与野外先后进行。进行时均须张挂神案,焚燃香烛,摆上刀头或猪、羊等供品。法师也都要穿戴法衣、法帽。敲锣动鼓,唱、诵、念,行、舞、跪,旦、丑、净、末结合进行。其常演剧目有《跑功曹》、《收蚩尤》、《战洪山》、《下天门》、《山王图》、《五岳图》、《财神图》、《花仙剑》、《双富贵》等80多种。手诀有祖师诀、白鹤飞仙诀、金刀利剪诀等90余道。至于咒语、符讳、文书约计300余种。内容丰富,变化万端。

道真傩戏文化是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富集矿藏,作为滥觞于史前,形成于商周,又不断吸收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要素的民俗文化,它滋养并维系着古老的民族。而且因以祈福迎祥,圆满人愿为目标,它又成为一种充满朝气、喜气、生气的文化。它除了给人以法则,给人以希望,既是民俗化了的宗教文化,也是宗教化了的民俗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电视、电脑、VCD等大众传媒技术的大量普及,致使祭祀性的傩戏表演观赏性大打折扣。同时,经济利益的强烈追求,以及打工浪潮兴起后所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傩戏艺人通过表演活动获得的收入相形低下,未入门者自然不愿涉足傩艺,已入门者也不愿继续深入。加之仡佬族傩戏传承主要是心传口授,古代传留下来的抄本只是艺人的学习笔记,并非真正意义的书籍,因此存在着诸多缺陷。伴随一些老艺人的去世,后学者在学习上遇到很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