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八景传说

简介

《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其内容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古景点相关的八个传说故事组成。景点主要分布在德安县蒲亭镇、丰林镇、宝塔乡、河东乡区域,明代邑绅周振编修《德安县志》时定为德安八景。

《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分别传述的是大禹治水,大雁舍身相助;慧默撞钟,激励民众勤奋上进;何九献丹,舍身助兄成仙;淡泊名利,徐达隐居学陶翁;孝义治家,义门陈氏得皇封;不畏权贵,归隐陶园做耕叟;金带河流,仙师擒蛟护城民;为爱捐躯,清泉姑娘化泉水的故事。它是德安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的结晶,具有广泛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大家在劳作之余说,在游览之中传,流水似地在德安人民的口头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

传说与景观的有机结合是《德安八景民间传说》的重要特征,传说为景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披上了神话般的外衣;而自然景观为传说提供了传播的平台和空间,使其传播范围更广,传承对象更多。传说中细腻而生动地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有的舍身助人、有的激励民众、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孝义治家、有的不畏权贵、有的为民除害,更有的追求自由爱情。千百年来,这些人物在民间不断被传诵,促进了德安人民的良好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培育民族文化以至提高民族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历史渊源

《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其内容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明代邑绅周振编修《德安县志》时定为德安八景。

主要内容

德安八景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古景点相关的八个传说故事组成。景点主要分布在德安县蒲亭镇、丰林镇、宝塔乡、河东乡区域。

1、蒲塘落雁

尧舜时期,大禹治水“过九江至敷浅原。”(《尚书•禹贡》),敷浅原也就是现在的德安(蔡沈《书经集会》)。当时,这里是一片无边的沼泽地,一日,大禹来到乌石地界,见狮山、象山耸立,紧挨在一起,难解难分。禹王爷挥起神斧,将两座山分开,对峙如门,至今仍有斧削之痕。傅易川,也就是今天的博阳河,从狮象二山的狭缝中端顺流而下。沼泽地积水一天天消退,敷浅原的万般生机开始复苏。禹王爷正要上路回家,突然,一声巨响,紧靠师古墩不远的地方地陷了一大块,足有百亩之地,深不见底,这是百姓的后患呀!就在禹王爷一筹莫展时,一群大雁落到师古墩周围,领头的大雁将禹王身怀六甲的妻子女贞托付字书“凯旋归故园”衔着送到禹王爷手上,禹王眼眶溢满泪水,再看传信的大雁却不见了。原来为了让禹王爷早日“凯旋归故园”,为了报女贞的救命之恩,领头大雁带着数以千只的伙伴围着地陷的地方,抖落自己珍贵的羽毛,最后又冲向地洞,以身相助。奇迹出现了,只见逐渐弥合的地面波光鳞鳞,水波上长出一片菖蒲,丛丛蒲叶迎风摇曳,碧波涌起,构成一稀有的自然景观,“蒲塘落雁”由此而得名。

2、南庄耕叟

德安县城南九仙岭脚下的桂林村,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把持朝政大权,排斥异已,有一大臣杨继盛,拼死弹劾奸相严嵩,当廷揭露严嵩的十大罪状和五大奸术,结果被严嵩迫害处死,杨继盛手下有一经事郎中叫王世贞,挺身而出,主持杨继盛的殡葬仪式,回到家里,他辗转反侧,想严嵩党是绝不会放过他的,倒不如退居林泉,躬耕农商,自得其乐。于是与妻商量,当晚启程随妻隐居她的老家江西府德安县阳居山下(现在叫九仙岭),桂林道上,临别留诗一首,以明心道:掷去乌纱不为官,囊空袋洗两袖寒。妻子不识田园路,回天无力归南庄。他们到了南庄,自己搭茅棚、编篱笆,建立了一个农家院落,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晨辰理荒废,戴月荷锄归”独特的田野景观,被当地居民传之佳话。清代进士江南两道庐州知府赵文华,曾写了一首诗称赞:也曾建功立业,何须篆史留名。世外自有桃源乐,南庄耕叟怡情。 3、乌石清泉

传说源于出县城北门沿博阳河而上约8华里,有东西两岩相对如门,相传神禹所开,色黑而质硬,故有“乌石门”之称,此处曾为京津—闵广大道,旌旗寇盖,络绎相望。道旁有一清泉,碧绿清彻,四季不断,冬暧夏凉,清甜可口,来往路人,莫不流连杯饮。据传说在很久以前,庐山乌龙潭和黄龙潭,有白、乌两条小蛇在修仙。一次,他们瞒着师傅私自出来游玩来到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庄,小乌蛇爱上了一位名叫清泉的洗衣姑娘,小白蛇痛斥乌蛇不遵仙规,并将打晕,受伤的小乌蛇被清泉姑娘带回家中救治,伤愈后,小乌蛇化作人形,取名“乌石”被姑娘的父亲收为义子,从此,兄妹俩勤俭持家,恩爱情长。谁知好景不长,白蛇带剑上门强迫乌蛇,要乌蛇斩断尘缘,乌蛇只好含泪告诉清泉实情,并叫清泉另择佳偶,说完即刻隐去。清泉一把没拉住,却只见地面留下一个碗口大的洞,清泉哭啊,叫啊!日夜呼唤乌蛇,串串泪水滴进洞里,天长月久,连同她的血肉,汇成一潭泉水,四季不断,据说,可直达庐山乌龙潭,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悲剧,给这眼泉水取名:乌石清泉。

4、 阳居仙迹

景致座落在德安县城正南约七里处,人称“九仙岭”,也叫“阳居山”。“阳居仙迹”的传说源于汉高祖时期,说的是关中何氏兄弟九人,为避战乱,隐居南方之阳居山,何大管家、何二掌膳、何三掌耜{古代的一种农具}、何四掌猎、何五掌道、何六掌艺、何七掌经、何八掌星、何九是顽童、无有所掌,整天撮土焚香、练丹泥。兄弟九人和睦相处,早已过了当婚之年,却没有一人婚配。一天,天边飞起一缕缕云霞,似仙女飞舞,似彩带飘曳,何六激情骤起,吹奏了一首妙乐,召致九位仙女----王母瑶池宴上的司盘,动了凡心来到阳居山,要与何氏兄弟婚配,回到天庭共享天伦,何氏兄弟正彷徨,何九出来劝说八位哥哥随大姐们前去,并随即送给每位哥哥一粒金丹,让他们含在嘴里,顷刻间,哥哥们精力倍增,身轻如燕,随九位仙女步云而上。这时,老九却一动未动,原来他最后一粒仙丹没炼成上不了天,八兄弟一叫劲,回身把弟弟提了起来,谁知刚到半空,何九就掉了下来,“轰……”的一声巨响,化作一座巨大的峰,名叫“堕郞峰”。 据传,玉帝念何九兄弟情深,追封何九为“地仙”,镇守在九仙岭。

5、义峰耸翠

相传宋朝嘉佑八年,天下第一家---义门陈3900余口接圣旨分庄,十二个派行分为大小二百九十一庄。只有两处田庄七十多亩田地,其中一处在义门陈村,另一处就在县城附近的义峰山下的团山、九里一带。

义峰山一带,除陈氏田庄外,同时还有孙、万、李、张、余等十余庄的农田,不知何时起,每到秋天,蝗虫成灾,好端端的稻谷,都被糟塌,唯独义门陈氏的田庄年年丰收,宋英宗在位四年里,江南就遭到四次蝗灾,农家颗粒无收,可是义门陈氏的田庄却一片生机。当朝状元胡旦路过德安,特意核实此事,写了一篇《义门记》说明“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推崇孝道,教化子民,四到京城,请下皇封,御笔亲书“义丰”二字。后来由地方官在现在的义峰山上铭石纪念。后来,陈氏后人陈汝心,进士及第后来德安追怀往日义峰景致,用木架建了“义丰亭”和“耸翠亭”,给义峰山进行了一次人文装点。

6、金带河流

源于南宋时期,相传在黄河岸边,曾有一条万年蛟精,兴风作浪荼毒生灵。有位得道仙师许真君,奉玉帝之命,下界擒蛟,把它锁在江西德安的小岷山脚下的城南石井中的铁树上,许真君箍锁蛟精,用的是千年檀香木炼就的一只木环,此处后来就叫“木环垄”。

过了若干年,太平无事,许真君就命令看守童子让它到“深思湖”中去反省。蛟精顺木环河而下,来到县城,经过五贤祠堂时,听见人们纷纷传扬岳飞抗金的故事,这蛟精一听,恶念顿起,于是施起魔法,县城顿时摇摇晃晃,要向下游滑去。

许真君回到乌龙山,站在半空一看,好端端一座县城成了一条巨大的船,就要向东洋大海飘去,他赶紧解下身上一条黄色的腰带,往前方抛去,腰带沿船的外围绕了个圈子,把船护住了,县城周围也就出现了一条金色的河,成群结队的鲤鱼,游弋其间,更是锦鳞一片后来,人们就称它为“金带河流”。

7、钓台渔唱

相传有个隐士在此筑台,至晚方归。潭外是河,叶叶扁舟,扬起风帆,渔网秋季,渔民的渔歌唱和,古风淳朴,游人忘其归所。这个隐士就是明朝开国元老徐达。元末明初,在县城南的青材竹畈材,有一外乡迁来了徐姓人家,老伴早年过世,撇下一儿一女,儿子叫徐达,女儿叫菱花,徐氏一家三口躬耕农亩,渔樵为生,都学会放歌自娱,这个徐达,从小习文练武,胸中略,天下驰名,为人正直不阿。他们在牛角湾的溪潭旁垒土为台,垂钩钓鱼。元朝灭亡之后,朱元璋与陈友谅交兵鄱阳湖,一天朱元璋到达敷阳地界,随着歌声来到钓台,找到了徐达,后来徐达从军、菱花经朱元璋约媒,许配“小圣人”孙坚为妻,老汉独守田园,自寻其乐。后来徐氏做古后,常有人来垂钓,常有渔歌唱晚,对答成趣,形成一处罕见的奇观。

8、湴塘晓钟

座落于城区金带河畔,义峰山脚下,它的传说源于东晋时期,说的是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的衣钵弟子慧能奉师命南下,到了湴塘,结识一青年樵夫额普硕,也叫“湴塘客”。慧能将他收为弟子,改法号“慧默”。二人出游,选择了庐山脚下的东林寺,十年后,慧默功德圆满回到湴塘,并在“湴塘寺”任主持僧人。为改士农工商怠惰之风,慧默用纯真黄铜铸一口大钟,放在“湴塘寺”楼上,按时撞钟,钟声声震屋瓦,把人们从梦乡召回,使之从怠惰积习中奋起,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地方风气。

三、现状与保护措施。

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民间不断被传诵,促进了德安人民的良好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在培育民族文化以至提高民族素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6月该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
九江市德安县

保护单位:
九江市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