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舞(莆田九鲤灯舞)

  • 项目编号:
    Ⅲ-45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尤其是元宵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起初,灯舞以摆字为特征,后逐渐发展成以彩灯排列构造图案、创生意境的民间舞蹈样式,流传于全国各地。按灯彩外形区分,灯舞主要包括模拟动物的龙灯舞、狮子灯舞、鱼灯舞、蚌灯舞、蝴蝶灯舞、百鸟灯舞,模拟花卉的荷花灯舞、菊花灯舞、蜡花灯舞及船灯舞、车灯舞、云灯舞、绣球灯舞等其他形式的灯舞三种类型。灯舞表演形式丰富,一般在夜晚以群舞方式演出,声势较大。演员边走边舞,队形不断变化,舞蹈过程中还施放烟花爆竹,场面蔚为壮观。这种民间舞蹈样式多出现于汉族地区,同时也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流行。
  流传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是福建民间舞蹈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它源于元宵节千姿百态的灯舞表演,经民间艺人世代沿袭传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九鲤灯舞所用鱼灯制作考究,先以竹篾作骨架,扎成鲤鱼形状,而后再在外部贴糊红纸并画上鱼鳞和鱼鳍。制成的红鲤鱼灯一般有1.5米长,40厘米宽。演出时一支鱼灯队由十几盏鱼灯组成,为首的鱼灯稍大。九鲤灯舞有一整套规定动作,演出中还需以锣、鼓、铙、钹等从旁伴奏。鱼灯舞动时,只见大红鲤鱼在夜色中上下穿梭,悠游嬉戏,欢快之情令人深受感染。九鲤灯舞的表演者大都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年纪较大者一般负责敲锣打鼓配合。演出时如果碰上邻村的舞龙队伍,则另有一套鱼龙相戏的舞法,用以表示彼此友好的诚意。
  九鲤灯舞涉及民俗学、考古学、武术、艺术等诸多研究领域,具有群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的特征,其中稀有的九鲤道具及丰富的民间舞蹈语汇和表演程式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如今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只留存于沟边村北的家族式自然村中,道具制作技艺和舞蹈口诀也在家族内部进行传承。随着文化市场化趋势的加剧,传统的莆田九鲤灯舞急遽衰落,表演和道具制作人才不断减少,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亟待抢救扶持。

申报地区或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

保护单位: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和平村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