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斜仁柱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NMⅧ-13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斜仁柱是森林游猎民族创造的古老文化。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等民族保留了斜仁柱的制作技艺。

  南北朝时期的《北史·室韦传》中就有“桦皮为屋”的记载,即指被鄂伦春族称为“斜仁柱”“仙仁柱”。

  斜仁柱呈圆锥形,“柱”,鄂伦春语有“房”之意。由于世代游猎,鄂伦春族继承了这一便于拆搭、搬迁的居室习惯。

  搭建斜仁柱只需木杆和一些覆盖物。首先选二三根粗壮、结实、带两杈的桦木枝干,将其斜立起来,搭成“人”字架,再用20根左右的木杆交叉搭在架上,凭借木杆之间相互支撑的平衡力即可,不需一钉固定。之后按照四季冷暖不同,覆盖上用狍皮或桦树皮、草、苇等不同材料缝成的扇形围子。迁徙时只需带走覆盖物即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

  搭建斜仁柱要选择有水、向阳之地。在氏族部落中,斜仁柱呈“一”字排列,表明在部族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一律平等。

  斜仁柱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反映了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室文化的原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鄂伦春族基本结束了游猎,开始了定居生活,斜仁柱也逐渐变得稀少了。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申报地区或单位: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