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铰子

 
“翻山铰子”舞与“古渝舞”同出一脉,均起源于“公傩戏”,多为祭祀所用。“铰子”本是巫师跳神驱鬼所使用的法器,后经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舞蹈表演的一种道具,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清咸丰7年,即1857年,之所以称为“翻山铰子”,是因为表演时“铰子”或上下翻飞或左右敲击,或是甩过头顶或是绕过腰膝,形同翻山越岭而得名。清朝末年,龙岗乡最著名的铰子艺人陈朗全和他的徒弟苏永太、李明亮对铰子进行大胆的改造,才逐渐在婚嫁、寿诞等各种喜事中广泛使用,用来烘托喜庆热闹气氛,变娱鬼为娱人。这时的铰子便完全脱离了它原来的功能,成为了一种“跳喜不跳丧”的民间乡俗。
“翻山铰子”起源于四川省平昌县龙岗乡,逐步扩展到本县西兴乡、白衣乡、高峰乡、响滩乡等全县61个乡镇,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营山县、达州市、渠县、通江县、广元市、巴中市等地辐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
巴中市平昌县文化馆

保护单位:
巴中市平昌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