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旱坑凤舞又名双凤舞,主要流传于清远市阳山县杜步旱坑村。据老艺人邓介讲述,旱坑凤舞来自肇庆怀集,明万历年间邓姓祖籍怀集已有舞凤习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邓介的祖父迁居旱坑,凤舞便随着传入,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相传凤舞起源于古时邓家寨栖息在梧桐树上的一对凤凰,被牧童的笛声吸引而翩翩起舞,当年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传说。此后人们就把凤凰看作吉祥的神鸟,并用竹篾青编织成凤凰道具,配以笛子、锣鼓、唢呐等乐器助兴,拿着拜匣,穿山过寨,登门到户,以驱邪消灾,迎祥纳福。

旱坑凤舞以道具为主。凤颈、凤身、凤翅用竹篾青编扎,色纸裱糊,头用木雕刻,顶有火红凤冠,凤尾用细篾片弯成,羽毛用红黄两色布片粘帖,全长400厘米,翅展宽180厘米,腹部开口,体内装有可活动的绳子、竹竿和拉架,以操纵凤头转动、凤嘴张闭和凤翅展合。表演时由一名舞者钻进一具凤身,右手握操纵凤头和凤嘴的竹竿与拉绳,左手操纵双翅的拉架起舞。舞蹈动作重点在脚上,上步要落脚扎实,以脚带动腿的屈膝动作,同时要身活、腰活、手掌操作活,且配合要协调流畅,才能将凤的典雅舞姿和优美动作,表现得生动传神。

旱坑凤舞的角色有引凤人、舞凤人、扛旗人及乐师等。由一领凤人手持羽匣,引领色彩斑斓的双凤上场,随着乐师的锣鼓点翩翩起舞,时而引颈长鸣、飞扑跳跃,时而交颈扫羽、妙舞相嬉,形象栩栩如生。凤舞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整个场面气氛欢快、热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旱坑凤舞已成为阳山邻近乡镇年节活动的主要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积极的精神内涵和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

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旱坑凤舞已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且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急需有关方面采取保护措施。

申报地区或单位:
清远市阳山县

保护单位:
清远市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