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民歌

  • 项目编号:
  • 类别:
    传统音乐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明初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凤阳民歌得以历史性更新和很大发展,随之闻名中外。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凤阳民歌,见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红梅记》传奇。 凤阳民歌具有广泛的平民性,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社会下层民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凤阳花鼓为载体的《打花鼓》等曲目,对我国许多曲种的音乐唱腔有着重大的影响。明初以后,凤阳民歌随着移民四处乞讨卖艺而响遍华夏的大江南北,尤以江南、北京、山西为多。据史料记载,除新疆、西藏外,我国其他地区都飘荡过凤阳民歌的旋律。 清末以后,时常流传的凤阳民歌达300多首。二十世纪初,凤阳民歌是当时步入唱片的民间艺术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10多首曲目被灌成唱片,风靡一时。其中,金嗓子周旋演唱的歌曲《凤阳花鼓》唱遍神州大地。 凤阳民歌除娱民的功能外,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时政有着重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安娥编词,任光作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传唱一时。1949年前后,为配合当地中心工作,凤阳人民创作了大量的为时政服务的新民歌,如:《五骂蒋介石》、《土改号子》、《送郎参军》、《五更治淮》等曲目,起到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
滁州市凤阳县

保护单位:
滁州市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