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洋江赛龙舟

简介

龙舟赛是一个融和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以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利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船体向前的集体运动。划前先将龙舟用软蔑捆紧并用桐油涂抹,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二日,先把龙舟划往分宜的昌山庙朝神,并供“三牲”酒礼供品,以谋图神保佑该船平安无事,速度快。然后于五月初五日开始在洋江河自由轮番竞赛,优胜者本村自行庆功,街墟店铺馈赠包子,每年观众不下万人。洋江自宋雍熙年间建乡以来,居住在此的人们便利用两江交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端午期间赛龙舟,逐渐发展成为代代相袭的习俗。史载“分宜西邑,袁水纵贯之,端阳,民竞舟于其上,万人空巷。”

洋江历来盛行龙舟竞赛,江河两岸站满观众,成了洋江乡至分宜的一道风景线。由于端午节的习俗,人们在游戏之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把粽子、糕点、鸡蛋扔到河里,祈祷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历史渊源

江西竞渡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贬居筠州(高安县唐、宋间均曾称为筠州)的苏辙曾作《竞渡》诗曰:“使君欲听榜人讴,一夜江波泊岸流,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长鲸破浪聊堪比,小旗还风殊未收,上胜争先非老事,凭栏高日思悠悠”。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靖安县志》曾记载:“五月五日,插艾饮菖蒲酒,裹米为粽,牲用鹅龙舟竞渡”。清道光五年(1826年)《靖安县志》又记载:“端午竞渡,于三闾祠前,至夜和歌,唱‘大夫何处?’其声凄婉动人。”

据现有资料考证,有的人认为江西龙舟竞渡是由先民古越族蛇图(后演变为龙图腾)独木舟洲游乡习俗演变发展而来(南昌新建县旧时农历四月初一起,划着龙舟到通水的山村亲戚家去游玩,以此加强联系,亲友便用鞭炮、香、钱等物接待)。屈原投江后(江西当时是楚地,有“吴头楚尾”之称),人们出于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便把原有的风俗与纪念屈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后来,由于唐宋两朝官府的提倡(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龙舟竞渡活动便在江西水乡各地盛行起来。洋江自宋雍熙年间建乡以来,居住在此的人们便利用两江交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端午期间赛龙舟,逐渐发展成为代代相袭的习俗。史载“分宜西邑,袁水纵贯之,端阳,民竞舟于其上,万人空巷。”

主要内容

龙舟赛是一个融合民俗、竞技、娱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以单片桨叶作为推进方式,利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船体向前的集体运动。划前先将龙舟用软蔑捆紧并用桐油涂抹,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二日,先把龙舟划往分宜的昌山庙朝神,并供“三牲”酒礼供品,以谋图神保佑该船平安无事,速度快。然后于五月初五日开始在洋江河自由轮番竞赛,优胜者本村自行庆功,街墟店铺馈赠包子,每年观众不下万人。

洋江龙舟竞渡形式多为直道竞速,赛程约500米,一程为“一水”,赛到终点,又转头往反方向与下一队竞渡。“抢标”、“夺标”是许多地方的传统龙舟比赛成绩论定的标识。“标”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由群众自发筹集或组织者设立。有些地方的龙舟比赛以领先为胜,没有奖品,但是在终点处必然会有观众将一米多长的红布或绿布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抢到布条。也有组织者设立的“标”,标点在终点的彩船上,竖立标旗,头标为红旗,二标为黄旗,三标为绿旗,标旗上有一串鞭炮。夺得标旗的龙舟是相当荣耀的。龙舟比赛的抢“标”,根本上还是家族或地方荣誉的争夺,有的地方既无奖品,也不抢标,但竞争仍不失激烈。在域外龙舟运动的积极影响下,近年来有些地方用“计时”的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抢标”。

祭祀仪式


龙头巡游

龙舟竞渡


奋勇夺标

端午民俗

分宜首届龙舟文化旅游节

申报地区或单位:
新余市分宜县

保护单位:
新余市分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