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牛号子

    赶牛号子,淮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赶牛号子在金湖被俗称为“打嘞嘞”,是伴随着用牛耕作的劳动而产生的民间音乐。起源虽无史料典籍可查,但宋代诗人梅尧臣就曾写有“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的诗句。而有记载的用牛从事农耕的历史和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先秦时期。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三面环湖。西部与洪泽、盱眙接壤,东与宝应毗邻,东南与高邮市隔湖相望,北部则与白马湖连接,境内水网密布,滩涂面积较大,世代以农耕为主。据考证,自三国曹魏至元代,境内一直为历代王朝的屯田之所,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明清时期黄河夺淮,这里沦为“淮水走廊”,连年水患导致交通闭塞,却为保留原生态民间文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有利的人文环境,因此独具地域特色的金湖赶牛号子便得以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赶牛号子分布于金湖全县各镇村。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用牛耕作的农民都会唱。各人有各人的曲调,歌词也是即兴发挥而成,无固定的曲调和歌词。闵桥、塔集、吕良、黎城等镇的号子各具特色。黎城蔡凤英的《二八佳人一枝花》、塔集陈文的《噢依拉拉咳》则是赶牛号子中的代表作。
    根据不同的劳动场景,赶牛号子分为“耕田号子”、“耙田号子”、“打场号子”、“赶车号子”等。一般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主要是即兴发挥,吆喝成调。
    赶牛号子作为人与牛沟通的一种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对牛唱歌,用歌声指挥牛转弯、踩墒、掉头。歌词大都为“噢依拉拉咳”、“拉犁拉拉来”、“哎嗨哟”等嘘声字。少数有完整词句的,其内容则紧贴本地的人文风情。旋律则起伏较大,常常伴有大跳音程,不同场景的号子各具特色。如耕田号子时而激越高亢,时而舒缓悠长,还夹着“哈唏”的吆喝声和轻脆的牛鞭声。打场号子则轻快流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诸如耕田号子《早上起来雾沉沉》、打场号子《二八佳人一枝花》、牛车号子《小小车轴圆又圆》等。
    尤其是打场号子《二八佳人一枝花》,是赶牛号子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该曲为商调式,以2/4、3/4拍交替出现,节奏轻快流畅,非常罕见。此曲采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位少女对爱情的渴求,词中写到“十七十八花一枝,还不来采到几时,竹子春笋节节老,梧桐落叶渐渐稀”,含蓄地表达了年轻女子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真我的决心,恬淡优美,雅俗共赏。
    金湖的赶牛号子,兼具了北方民歌的高亢悠扬和南方民歌的细腻缠绵,形成了委婉、阴柔、质朴、清丽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金湖民间音乐的化石。记载着农家的悲欢离合,是农人的感情之歌,历史之歌,许多音乐家称其为里下河的“信天游”。
    金湖的赶牛号子源远流长,是田垄上的天籁之音,是金湖民歌和地方剧种——淮剧的文化源头之一。在漫长的农耕时期,每当春耕秋收季节,悠扬而嘹亮的赶牛号子在田野、场头上空此起彼落,随风飘荡,抒发着农家朴实而深厚的劳动情感,成为金湖农村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象。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用牛耕作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历史,赶牛号子便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为了抢救记录、传承这一频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形式,金湖县文化部门组织力量深入全县农村对赶牛号子资料进行广泛搜集、挖掘与整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字、音像资料档案。并积极组织文艺队伍开展赶牛号子演唱活动,推动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2012年、2017年,打场号子《二八佳人一枝花》两度参加阜宁国际牛歌邀请赛,获原生态演唱特等奖。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