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3-Ⅷ-32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田村花灯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盛于宋,鼎于明清。田村花灯秉承了中原灯彩艺术之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实践创作,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染片、硬化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当时是客家先民在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上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的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

田村花灯的品种繁多,别具特色。最早的是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后逐步发展了花篮灯,风景人物戏曲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架花灯等多种类型花灯。田村花灯发展鼎盛时期可分为“宫灯式、花瓶灯、楼阁式、花篮式、古亭式、牌坊式、象征式、花船式、鼓灯式、禽式、兽式、虫式、鱼式、花草、树木、珠式、球式、香包式、吊牌式、器皿式、龙灯式、走马式、提龙式、架花式”等25个品种之多。

田村的中秋花灯节按传统习俗三年(每逢子、卯、午、酉的年份)举行一次,逢灯节年八月初一早上出灯悬灯,直至八月十五晚上落灯焚灯整整历时十五天,其悬灯规模:按传统习俗,凡街道住户至少每两户一盏灯或一户一灯或一户几盏灯,悬灯时并用白布或黑布盖满街道上空,布下悬上各式花灯,使之更为壮观,同时也可避免雨天淋湿花灯。这种悬灯方法,被后人称为“瞒天过海”。

现在的田村花灯,既继承了传统的花灯艺术特色,又有民间艺人在花灯上的创新和发展,把现代的高科技与古老的花灯艺术融于一体,更显得绚丽通明,光彩夺目。

历史渊源

花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客家先民在节日表现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在正月十五晚上,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便在自家门口挂上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的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赣县田村花灯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盛于宋,鼎于明清。田村花灯秉承了中原灯彩艺术之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实践创作,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染片、硬化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田村花灯最早是由中原地区传承而来,在唐宋时花灯艺术已有相当造诣。唐代诗人崔液作诗:“神灯佛火百轮张,刻象图形七宝装,影里如开金口说,空中似放玉毫光。”唐明皇李隆基曾令人制作高达150尺,三十间大的灯楼、灯楼上悬挂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静静作响。据吴曾《能改斋漫录五夜放灯》书中记载:有人以五色琉璃,甚至白玉制成各种各样奇异的灯,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东京梦华录》书中记载:汴京(今开封)宫廷制作灯山,有善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灯等,佛像的手能活动,还能浇水。由此可见唐宋时,花灯灯饰之美,结构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的不断传入,田村花灯由汉代的原始灯笼、宫灯及走马灯,逐步发展演变为具有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设计完美和独树一帜的特色。现在的田村花灯,既继承了传统的花灯艺术特色,又有民间艺人在花灯上的创新和发展,把现代的高科技与古老的花灯艺术融于一体,更显得绚丽通明,光彩夺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烛灯、油灯已一去不复返,如今的花灯多用电灯取光,既方便美观,又安全可靠。现在田村的花灯,既继承了传统的花灯艺术特色,又有民间艺人在花灯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民间工艺美术家,被誉为“花灯王”的刘盛涵老人,便是其中佼佼者。他与花灯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授予他“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在艺术创作上,他把现代的高科技与古老的花灯艺术融于一体,2000年创作的百米巨龙,使田村的花灯艺术登峰造极,轰动整个江南。

制作流程

1)把图案构思设计好,按扎架工艺流程。

2)原毛竹下料:破篾、刨篾、画墨、打键、火烘湾角、接口连扎、灯架绑扎定型、糊贴、纹花局部设计布设、点辍装饰完成。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赣县区

保护单位:
赣州市赣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