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县云灯

  • 项目编号:
    4-Ⅲ-4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田村云灯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2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赣县田村、白鹭、南塘等东河片一带。与田村东河戏“凝秀班”有着紧密联系。每年春节期间,大家都会敲锣打鼓,举着灯笼去拜年。为了恭候新年,人们拿着写有“恭喜发财、四季平安”等字样的牌子,化妆成“八仙”到各家拜年,深受村民的喜爱。各姓祠堂每年春节都要邀请戏班唱大戏,按田村的风俗,戏班没有灯彩是不能进祠堂演戏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凝秀班”老艺人们根据东河戏传统剧目《白蛇传》的“水漫金山”一场水族舞中的“水旗”变“云牌”,由此“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形式就正式形成。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慢慢的走向衰落。自改革开放后,“云灯”这一优秀的民间灯彩又得到了恢复、重视。一九八四年省、地群艺馆还进行了专题录像,分别在2001年、2009年还参加了赣州地区民间民俗调演,分别获得了表演奖、导演奖、音乐奖、优秀民间灯彩奖等奖项。尤其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需求更加迫切,“云灯”这一独特的灯彩艺术更进一步地得到发展壮大,如今不仅限于在农村有云灯表演队,县城的几个社区都成立了云灯表演队,凡喜庆节日、开张庆典、大型节日活动等等都有“云灯”表演队的出现,从而这一民间灯彩得以发扬光大。

历史渊源

云灯是赣县上路片(即贡江上游东河沿岸)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灯彩艺术形式,起源于田村的东河戏,流传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谢礼迎老艺人记述,清顺治十一年(1655)赣县田村组建了东河戏班社“凝秀班”,清嘉庆年间(1769—1820)“凝秀班”老艺人根据新春之际戏班没有灯彩不能进祠堂演出的民间习俗,便从东河戏演出剧目《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水族舞表演形式变“水旗”为“云牌”, “云牌”上画有“八仙”和”八宝天官“等仙人形象,柔合灯彩艺术特点,创作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的《云灯》舞。后来,各东河戏班社争相传学,成为东河戏班社的“班灯”。

表演内容

表演队人员双手各持一块云牌,分左右两队出场(双龙出水)。表演一:出云、跳云、点斗(唢呐吹奏《万年欢》曲牌;表演二:摆字“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等(吹奏曲牌《飘海》),每摆一字后“穿花”交替进行,每摆一字唢呐吹奏一段音乐,曲牌相同。起初“云灯”表演队是跟随东河戏班社至乡村演出,每年正月为演出期。进村前先敲锣打鼓,并由两盏方形灯笼引路,后随“锣鼓亭”(两人抬鼓架,司鼓者立架内)和乐队、灯笼队,后面是一副“銮驾”(即皇凉伞)。主人鸣爆竹迎接后,即在村坪和祠堂表演,演完后主人送上“利是”(即红包),正月演完后妥善保管,来年再用。后来,由于东河戏班大多数解散,人们仍以村坊姓氏组成云牌到各家各户演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灯的图案造型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古为今用的艺术基础。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赣县区

保护单位:
赣州市赣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