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河墟

高流河墟的历史悠久,相传原属山会形式,为古代高凉俚、僚人旧俗,其明确记载见于明万历年间的《阳春县志》,“高流墟,城西22里,在南在堡牛栏湾(合水镇高流河桥边,距离县城13公里),迴龙寺(已废)前,无铺户,每年以农历五月初四和七月十四日为墟期”。新中国建国后,七月十四的墟期逐渐废弃,只保留了五月初四的墟期。

每近墟期,当地编织工匠夜以继日地编织、加工竹、木器等,至农历五月初一,各家开始到河滩选地盘搭档口,以抢占先机。高流河墟以横跨高流河的大桥为中心,沿高流河与道路向四面延伸,呈“十”字型。墟期当日,当地农民和来自周边地区的商贾带着自产的农具、工艺品、生活器具等竹、木制品以及农副产品到此交易。高流河墟摆卖的竹器有箩筐、畚箕、竹筛、菜篮、竹椅、谷围、竹梯等;木器有台、凳、椅、水桶、秧盆、扁担、梯等;还有竹、木、藤、草工艺品等。当地传说,墟期当日,竹器、木器放到高流河水中浸一浸永不被虫蛀,小孩在高流河里洗澡会体魄强健、不生痱子,这些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趁墟的人除商贾和购物者外,有许多文人墨客趋风而来,于林荫之下,吟诗作对,把盏阔谈;也有青年男女在花间溪旁细斟月老相托之事;更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相邀团聚,以叙亲情友情。本地村民大多不急于去赶集,待到墟市最热闹时,村民才趁墟买东西,而且其逗留时间也不长,午后便赶回家,这与趁高流河墟要早趁早回的习俗和午后必雨的传说密切相关。

高流河墟一年一度,自然成集,以当地盛产的竹木器具交易为主,在过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对于研究地区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流河墟历经沧桑,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依托于河墟而广泛传播,也使得高流河墟成为闻名遐迩的“怪墟”,其丰富、独特、神秘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其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和独特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地传统竹木器加工的手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加之环境恶化和城镇化建设挤占了墟市空间,以此为基础的高流河墟活动已经逐渐走向濒危境地,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阳江市阳春市

保护单位:
阳江市阳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