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辰河高腔)

  • 项目编号:
    Ⅳ-7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老艺人杜风林组建湘西最早的辰河高腔戏班“大红班”,到各地巡回演出,辰河高腔开始走向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辰河高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有48本“目连戏”及《黄金印》、《红袍记》、《一品忠》、《琵琶记》、《装疯油锅》等剧目,在湘西久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辰河高腔曲调丰富,有曲牌五百余支,适合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主要曲牌有【归朝欢】、【降皇龙】、【浪淘沙】、【淘金令】、【扑灯蛾】等。
  辰河高腔的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可在高、中、低音区回旋,粗放时裂金碎玉,响彻云霄;柔和时则细若游丝,婉转动人。男声用大本嗓演唱,给人以粗犷奔放之感;女声唱腔的高八度花腔委婉清亮,悦耳动听。早期的辰河高腔分生、旦、净、丑、外、副、末、贴八个脚色行当,清末民初之后变为生、旦、净、丑四行,其中生角又分为正生、老生、红生、小生,旦角又分为正旦、小旦、摇旦、老旦等。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具有讲究唱功、多唱传奇本高腔、擅演目连戏的特点。演出时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京胡、二胡、三弦、大鼓、小锣、云锣、钹、小鼓等,特制的高腔唢呐声音高亢优美,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辰河高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较早地在戏剧演出中实现了观众和演员的互动,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在国外演出时曾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戏剧的瑰宝”。
  由于经费紧张、人才缺乏及受众局域化、老龄化等问题,现在辰河高腔已到了几乎失传的地步,只有少数剧团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坚持演出。需采取措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

申报地区或单位:
湖南省泸溪县

保护单位:
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