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独杆跷)

  • 项目编号:
    Ⅲ-9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高跷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撂场”又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由舞队集体表演,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小场”由两三人表演,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用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不等,根据表演风格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则重炫技表演。
  山东省新泰市地处鲁中腹地,位于泰安市东南部,北邻莱芜,东接沂源,南连平邑,西交宁阳。独杆跷即发源于新泰市羊流镇的大洼村。
  独杆跷是山东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表现形式,它大约产生于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当时,新泰、羊流一带经济发达,民间杂耍极为盛行。高跷队众多,高手云集,其中一些技艺超卓的艺人发明了单脚踩跷跳台阶的绝技,后经第二代传人王家络发展到极致,形成了“独杆跷”的基本模式,即以圆木为道具,中部设踏板,由锣鼓伴奏,表演时双脚踩踏板,独杆在地上蹦跳走动。第三代传人王兆杰又将民间戏曲融入独杆跷表演,编创了深受民众喜爱的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
  独杆跷从道具、乐器、造型到绝技表演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套路,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是山东省最古老、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其造型奇特,生动逼真,动作活泼诙谐,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民间舞蹈中的独门绝技。随着时代的变迁,独杆跷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后继乏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泰安市

保护单位:
新泰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