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盖州高跷)

  • 项目编号:
    Ⅲ-9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扩展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高跷也称“高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因表演时多用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参演者十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多扮演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演出中常用的道具包括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高跷有“踩街”和“撂场”两种表演形式,其中“撂场”又分“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由舞队集体表演,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小场”由两三人表演,多为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用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不等,根据表演风格又可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则重炫技表演。
  盖州高跷秧歌是辽南盖州地区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是在古代民间杂技、踏跷和百戏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主要在春节、庆典、庙会、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盖州高跷秧歌兴于明末清初,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十分兴盛,至民国中期进入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更见繁荣兴旺。“文革”中曾遭破坏,发展受阻,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重新得到恢复,在政府的重视下有了一定的发展。盖州高跷秧歌历史上著名艺人很多,民国中期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历史时段中出现了郭锡成等红极一时的“四大名旦”。
  盖州高跷秧歌熔歌唱、舞蹈、戏剧、杂技于一炉,带有扭、稳、浪、俏、哏、相、逗、兴、默的艺术特点,活泼浪漫,炽烈火爆,舒展豪放,乡土气息浓郁。
  盖州高跷秧歌蕴含了大量历史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信息,在辽南历史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及地方审美观念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目前,盖州高跷秧歌的著名艺人都已谢世,新生代人才极少,部分绝活几乎失传,急需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盖州市

保护单位:
盖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