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式腊味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

  • 项目编号:
  • 类别:
    非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东莞高埗矮仔肠是广式腊味中独特的一种,其制作技艺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传统广式腊肠制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东莞高埗吕氏家族中已传承4代。关于“矮仔肠”的名称,当地流传着一段故事:清末高埗人吕佳因个子矮,制作腊肠上街叫卖常拖到地上,其妻子提议将腊肠制得短而粗,受到当地人喜爱。1930年,吕佳开张“祥记腊味店”,因“祥”与“肠”谐音,当地人遂称其人其店为“矮仔肠”。

      高埗矮仔肠制作以猪肉、肠衣、酱油、盐、酒等为主要原料。其选料讲究,如猪肉选择猪后腿瘦肉和脊膘(猪背的肥肉),其后腿肌肉结实,而脊膘颜色洁白、口感爽脆,将二者均切成肉粒,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肠衣要即刮即用的新鲜猪肠衣,方可保证腊肠皮脆可口;酒则要用6年以上的汾酒,浓度要在50度以上。高埗矮仔肠的制作工序均按照广式腊肠制作的古法,以手工操作为主,每道工序均有着细致、严格的要求。矮仔肠制作经过混料、灌肠、打孔、绑节、去污、生晒等六道工序。其中,矮仔肠绑节的长度不同于其他腊肠,一般为2-3厘米长,外形短小肥厚,有利于全方位的受光、受热。打孔选用直径约0.8毫米的尖钢针,在肠衣上疏密有致打孔,以便透气蒸发水份,让材料充分融合发酵。生晒则以腊月生晒为主,然后再以文火烘烤到透明干爽,保持“腊味”。成品的矮仔肠外表干爽,油润亮泽,香味,酒香、咸味和甜味恰到好处,瘦中有肥、肥中有瘦。食用的时候也不用切片,瘦肉有嚼头而有少许松软,透明肥肉粒脆而不腻,油香扑鼻,一实一软,香味醇厚滋润。

      高埗矮仔肠在传统腊肠外形的改变,也折射出先辈对于食品制作与气候、光照等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人们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秋风起食腊味,近百年来,高埗矮仔肠已经成为东莞人喜爱的传统风味之一,并逐渐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见证了东莞地区饮食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今,高埗矮仔肠已经成为远近驰名的食品,其制作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化,传承、发展这一传统技艺,对于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东莞市高埗镇

保护单位:
东莞市高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