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龙鼓舞长衫龙

鼓龙鼓舞长衫龙是贵州苗岭山麓小花苗聚居区贵定县新铺乡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主要流传区域为贵州苗岭主峰北峰阳宝山东面的皇龙山麓一带,海拔1715米,面积约为163.8平方公里,该区域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凉爽宜人。

据明代熊大木所著《大宋中兴史话》记载,宋代,贵州苗族首领黑蛮龙带领苗族士兵跟随民族英雄岳飞抵抗金,黑蛮龙累立功勋,朝廷诰封其为龙虎将军,因岳飞被诬陷入狱,黑蛮龙愤然弃官回乡,后得知岳飞死讯,悲伤过度而亡。苗族同胞为纪念他便修庙祭祀,称之为黑神,并以芦笙舞为祭祀之舞,因黑蛮龙曾受封为龙虎将军,此舞便被称为“鼓龙鼓舞长衫龙”。元朝泰定二年,大平伐安抚司首领狄亮归顺朝廷而建立“顺元路平民安抚司”时,“鼓龙鼓舞长衫龙”还被作为庆典舞蹈。

鼓龙鼓舞长衫龙过去仅在丧葬和祭寨神仪式中表演,现在则每逢重大节日集会、婚嫁、立房、跳月等传统民族活动都要表演。用于丧葬时,位于出殡队伍最前列表演;用于祭寨神时,则于阳历二月初一在杀牛祭祖踩场上表演;用于立房时,在踩屋基时进行;用于跳月时,则多在正月初一至三十“跳月场”活动中表演。

表演时,舞者身穿黑色或蓝色大襟长衫,头插野鸡翎,顶龙面牛角图腾、戴髯口,拴红色银饰腰带,腰插数十根锦鸡尾羽,手执芦笙,自吹自跳。该舞有男子双人舞、4人舞或群舞等形式,以双人舞最为常见。起舞时,舞者随着芦笙旋律,舞着“龙斗角”、“龙吐水”、“龙出洞”、“龙飞膀子”、“莲花”、“拜见”等动作。以大幅度前进、后退、蹉步、拧身急转体拱进,或跺脚、踢脚、蹉步,突然转身俯,或垫步前进、昂身向上的舞姿,形成忽高忽低,转侧腾挪,游离起伏、栩栩如生的龙腾形状。表演时舞者配合默契,左右摇摆似悠闲地散步,时而抬头作龙吐水状,时而拧转左右回旋似摇头摆尾状,时而龙抱柱舞似“龙”闹海。舞随情动,激烈时舞者长衫不时向外旋开,犹如腾飞的“乌龙”。

鼓龙鼓舞长衫龙伴奏乐器笙管粗长,声音低沉浑厚,音乐节奏鲜明,舞动动作与音乐紧密结合。二拍跳三步为切分音节奏,表现出“蹉步接踢腿、蹉步接踏蹲、垫步突然转身”的节奏变化。

鼓龙鼓舞长衫龙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其舞蹈特点古朴、粗犷、神秘,是少数民族芦笙舞蹈中的一枝奇葩,对于研究小花苗族源流以及宗教信仰、节日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鼓龙鼓舞长衫龙初为家族传承式,后能在本寨里传授,但外寨和外族绝不允许传授。传承方式为老一辈的芦笙手在下一辈中选择两个跳得最好且聪明、好学的青年手把手传教。此舞传承人可上溯五代,即兰士洪、兰柏林、兰有才、兰成芳、兰朝斌,按25年一代计算,其流传历史最低不少于125年。 目前,鼓龙鼓舞长衫龙的传承已出现严重变异,如有的地方只用鼓龙,有的只用鼓虎的“简化”现象。而且用于庆典和祭祀活动的区别已不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该舞蹈已是兴趣不在,纷纷外出打工,使这项“不外传”的独特舞蹈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