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陈官短穗花鼓)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
  陈官短穗花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陈官乡一带及商河县等地。它原是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清朝时,广饶县陈官乡陈官村的张洪祥、张洪果跟随父亲张延水逃荒要饭,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打花鼓。另据商河县的张凤云、李喜平等老艺人传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与广饶艺人流浪到北京时学习并掌握了打花鼓技艺,随后便将这种表演形式传到广饶、商河一带的黄河下游地区。
  陈官短穗花鼓由一人打镲说唱,一人击鼓表演,动作舒展、奔放,讲究“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击鼓有三四十种套路,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等。现突破为一人唱或两人对唱,多人以锣、镲等伴奏。代表曲目有《串九州》、《枕头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陈官短穗花鼓非常重视,加工提炼后将之搬上舞台,使这一民间舞蹈由过去的要饭手段变成了艺术。1956年,广饶张延水的徒弟李宏元和商河县张凤云、李喜平的短穗花鼓舞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奖。民间艺人张毅特地到陈官乡学习短穗花鼓,她表演的《花鼓舞》在1957年世界第六届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奖。
  陈官短穗花鼓用鼓声歌声来表现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独具当地的乡土风情,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陈官短穗花鼓动作难度大,因而流传不多。近年来,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陈官短穗花鼓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人才匮乏,传承不力,急需保护扶持。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广饶县

保护单位:
广饶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