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花鞭鼓舞)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流布全国各地,影响及于全世界。《易·系辞》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之语,既形象地反映出中华鼓舞历史的悠久,又提纲挈领地道出了其主要功能。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的流风遍及大江南北,华夏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中华鼓舞形制多样,分布广泛,舞蹈姿态各异,种类千差万别,其中较为典型的形态即有腰鼓舞、蹩鼓舞、花鼓(灯)舞、木鼓舞、长鼓舞、扁鼓舞、铜鼓舞、龙鼓舞、扇鼓舞、黄泥鼓舞、象脚鼓舞、猴儿鼓舞、花鞭鼓舞、竹鼓舞、铃鼓舞、羊皮鼓舞等多种。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鲁北平原,南距黄河35公里,东邻惠民县,北达乐陵市,西与临邑县接壤,花鞭鼓舞即流传于这一地区。清代光绪年间商河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到北京卖艺,拜流落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花鞭鼓舞,回家后勤苦练习,技艺日进。后王立礼兄弟将花鞭鼓舞技艺传授给乡人,一直流传至今。目前花鞭鼓舞在商河县张坊乡一带大为盛行,张坊乡苟家村的张氏家族几代都会跳花鞭鼓舞,逢年过节即进行演出,热闹非常。
  花鞭鼓舞表演使用的是一般的腰鼓,同时以小锣、小镲伴奏。舞者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左胁下斜挎腰鼓,双手各持一鞭,鞭杆长22厘米,鞭条长50厘米,鞭梢系成疙瘩。表演时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在胸前和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鞭飞鼓鸣,独具一格,引人入胜。花鞭鼓舞有前八步、后八步、鹞子翻身、鲤鱼跳龙门、古树盘根、张飞骗马、苏秦背剑、二龙吐须、金丝葫芦、菊花盖顶、黑狗钻裆、就地十八滚等三十余种动作,表演时花鞭翻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音咚咚若战马奔腾,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
  花鞭鼓舞充满鲁北地方色彩,具有历史文化、民俗学、舞蹈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近年来,这一民间舞蹈的传承陷入窘境,发展前景令人忧虑,急需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山东省商河县

保护单位:
商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