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

  • 项目编号:
    Ⅳ-100
  • 类别:
    传统戏剧
  • 类型:
    新增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相关地域:
  • 荣获: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海城喇叭戏广泛流传于辽宁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周边地区,因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的牛庄一带,主奏乐器唢呐又俗名“喇叭”,故习称为“海城喇叭戏”。
  明末清初,海城喇叭戏初具戏曲形态。清代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盛行,喇叭戏由地秧歌进入高跷会,将跷功、手绢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演出形式。海城喇叭戏现存传统剧目四十余种,大致可分为“单人戏”、“二人戏”、“三小戏”几个类别,《王婆骂鸡》、《傻柱子接媳妇》、《神州会》、《锔大缸》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剧目情节简单,语言朴实,大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具有通俗性、娱乐性的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海城喇叭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曲牌体,柳腔和杂腔小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海城喇叭戏现有艺人已为数不多,并且都年过古稀,而这一戏剧样式大多通过口传身授方式传艺,演员多是半农半艺,这就制约了喇叭戏的传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喇叭戏的传统剧目也在大量流失。在此情势下,有必要制定措施,对处于濒危状态的海城喇叭戏进行抢救保护。
  

申报地区或单位:
辽宁省鞍山市

保护单位:
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鞍山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