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修禊

  • 项目编号:
    YZ-04-Ⅹ-0021
  • 类别:
    民俗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红桥修禊,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修禊是一种古老风俗,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灾祈福。在汉代固定成消灾祈福的仪式,由于三月暮春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游春赏景的好时节,所以修禊既是除灾祈福,又为群相聚乐、踏青会友的节日。“修禊”,其实就是“冶春”,民众每年三月初结伴离家出城去踏青,陶冶于明媚春光之中,形成了一种经久不衰的传统习俗。
    后来文人利用修禊进行雅集活动,遂有“文人修禊”。到了晋代,王羲之发起兰亭修禊,从此,修禊逐渐演变为踏青郊游,文人骚客们以诗文会友的雅集活动,并成为一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习俗。如果说王羲之“兰亭修禊”将修禊注解成了一种人文风流,那么,王士祯、孔尚任和卢见曾等倡导的“虹桥修禊”则将修禊演绎成了一场文化盛事。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发生的“红桥修禊”,波及全国范围、影响了几代人,当时参与者多达近万人,规模、影响达到极致。
    虹桥修禊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脉承传影响深远的文化盛举,保存了一份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300多年来,一直在民众中流传,这一传统民俗渐渐融入了文化的要素,演变成文人骚客合以诗会友与踏青祈祥为一体的“修禊”活动,既是一种传统文人雅集的形式,也是一个博大的文化空间,有着像清明上河图那样浓郁的乡土气息还有像扬州学派那样的书卷之气,她见证了扬州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是扬州厚重文化所积淀的人文情愫,它承载了儒家文化、园林文化、名俗文化、美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并在千古传承中突显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2011年开始,瘦西湖风景区组织发起虹桥修禊,并且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延续传承这一传统文化习俗。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