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三十一: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它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逐渐形成许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

  长沙花鼓戏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士气息。

  到20世纪中叶,花鼓戏益阳班、湘潭班、醴陵班、宁乡班、浏阳班云集长沙,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花鼓戏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啼笑姻缘》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秋天的花鼓》、《红藤草》、《村官是个堂客们》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

零陵花鼓戏

  保护单位:永州市零陵区花鼓戏剧团

  主管部门:永州市零陵区文化局

  零陵花鼓戏,过去通称花灯,或名调子。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嘉庆二年(1797),当地的老百姓,就有在节日里歌舞相庆的风俗。后来,零陵北域祁阳花鼓灯和南域的道县调子,通过长期交流,于1951-1952年间在零陵组合成“半戏半调”的“阴阳班子”,这个新汇合成的剧种,到1956年,定名为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据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经历了地花鼓、草台戏、城镇剧场三个时期,除在永州境内的十一个县区广为流传外,还在邵阳、衡阳、郴州以及粤、桂、赣、黔部分地区流传。

  零陵花鼓戏的表演细致入微,唱腔优美动听。旦舞手帕,丑挥纸扇,走矮步,绕着旦转圈,相互对唱的形式,十分生动活泼。零陵花鼓戏由歌舞型的演唱形式逐渐发展到唱、做、念、打等综合型的戏曲形式,以反映劳动生产、婚姻爱情以及其它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其表演身段和形式,就是从纺纱织布、耕田种地、挑水砍柴等家务劳作和田野劳动的日常生活中经过提炼和艺术加工、配合手、眼、身、腰、步和道具的运用而逐步形成,特色十分鲜明。

  零陵花鼓戏,在中华戏曲大舞台上闪烁出灿烂夺目的光环,是中华戏曲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快乐和光彩,她为中华优秀文化与道德文明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值得保护、珍惜和弘扬的宝贵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值得我们守护的精神家园。

衡州花鼓戏

  保护单位:衡阳市花鼓戏剧团

  主管部门:衡阳市文化局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以衡州地

方方言为舞台语稍加提炼而形成的湘南花鼓戏独一流派。声腔基本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音乐以活泼、开朗、高亢、激昂著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山歌浓郁的表演形式是衡州花鼓戏的基本艺术特点。衡南、衡阳、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攸县、茶陵一带叫“地花鼓”,安仁、永兴一带叫“花灯”,各地叫法不一。1954年根据湖南省文化局意见统称衡阳花鼓戏,各县专业剧团均以各县冠名。1982年,在筹备撰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时经过论证协商,将流行在湘南各县的花鼓戏剧团统称为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起源于明嘉靖年,形成于清中时期,各种史志均有详细记载,距今已有近200多年。衡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有165曲之多,小型剧目有104曲,中型剧目有35曲,大型剧目26曲,各种剧本通俗易懂,杂用土语乡音,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因地制宜,各县专业剧团的舞台语一般采用地方官话,丑行仍以衡阳官话为主。演出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在“三小”行当中尤以“丑行”为首。

  具有上述特征的衡州花鼓戏在整个衡阳地区,乃至整个湘南地区的广大民众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是传统文化、民俗地方文化的缩影。抢救、保护好衡州花鼓戏,其价值主要有:

  保护好作为湘南地区传统、民俗、地方文化之缩影的衡州花鼓戏,将推动和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弘扬,同时,对丰富和完善地方戏剧史、地方民间艺术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衡州花鼓戏在发展时期的流传过程中既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又融入了市民通俗文化的鲜活因素,在湘南地区的街角巷尾,田间地头,到处可以听见有人哼着三川调、四川调及洞腔课子,到处可以耳闻衡州马灯的唢呐牌子。流行的不一定是永久的,然而,衡州花鼓戏却有着永久的魅力;成了湘南地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婚丧、嫁娶、生日喜庆、宗祠庙会、至建房升迁、聚会开业,都非他莫属,因此,保护好衡州花鼓戏对身为农业大市的衡阳市乃至整个湘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