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东园龙

  • 项目编号:
    3-Ⅲ-36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东园龙是一种仅在江西省吉安县永阳镇东园村传世的龙灯,是“中国民间(灯彩)文化艺术之乡”吉安县最引以自豪的、最为古老的优秀民间灯彩之一。

尚武而又极富创新精神的东园村人,将武术、杂技等融入龙灯表演中,自创了“架天桥”“架地桥”“仰倒牌”“迭腕站”“登高台”等难度极高的精美花节,形成了与一般九节布龙截然不同,融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东园龙。

东园龙是一种隶属于东园村胡氏宗族的风俗龙灯,民俗文化内涵相当丰厚。每年元宵出灯,都要在胡氏总祠等场所举行神秘而庄严的出灯仪式;平时龙灯外出表演等,也要于祠堂焚香设祭,鼓乐鞭炮迎、送至永阳圩街。在东园村,至今流传着“神秘高僧报恩授艺东园村”“堂鼓的传说”等故事。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等,涉及了东园龙乃至吉安各地龙舞的一些传承发展史,为我们考证吉安地区龙舞及其他民间灯彩舞蹈的历史渊源、发展和流传情况等,提供了间接的证据,具有宝贵的科研价值。

历史渊源

东园龙源于我国自古以来广为流传的普通九节布龙,是一种借助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灯彩舞蹈。

历史上,东园村民风古朴,崇文尚武之风盛行,名人贤臣辈出。北宋末年,即出了一位人称“第二包公”的刑部秋官胡安道;南宋时又出了一位力主抗金、旗帜鲜明地反对奸臣秦桧的忠烈名臣胡铨。先辈们忠勇强悍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东园村人。

尚武而又极富创新精神的历代东园村灯彩艺人们,不满足于普通九节布龙的一般性打法,不断尝试着创新、改进,甚至把一些武术、杂技等技巧揉进龙灯表演中,编创了独具特色、技艺高超、倍受赞叹的“架天桥”、“架地桥”、“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等独有的特色表演花节,将龙舞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些独特的表演花节,至今还仅在东园村世代相传。

关于东园龙的起源,有众多史料和东园村老辈人代代相传的说辞以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为证。《庐陵县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吉安县资料集》等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吉安就有灯节和观灯的习俗。不过那时所谓‘观灯’,是‘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供游人观赏的。而舞灯则是在南宋始有……”。据东园村人代代相传的说法:该村上元舞龙习俗始于南宋开僖年,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东园村人众口一词说:东园龙是吉安一带最古老的龙舞;吉安县南路片的永阳、天河、敖城、指阳等乡镇的其他龙舞都是从东园村慢慢流传开去的。他们举该村胡氏总祠至今保存完好的镇祠之宝——北宋珍贵文物“铜鼓”,和妇孺皆知、广为流传的“堂鼓的传说”为证。《堂鼓的传说》已收入《吉安县志》第二十七篇、第五章、第一节“民间故事”中,大意为:北宋末年,东园村胡氏第二代开基祖——官至刑部秋官的胡安道,因有功于朝廷,徽宗皇帝将宫中的一个铜鼓赐予他,以示褒奖。胡安道告老还乡时将铜鼓也带回东园村,引来四邻八乡争相观看,并纷纷仿制。后又纷纷应用于有关祭祀、庆典等场合;再后,又渐渐用于春节、元宵龙舞灯彩表演等。从这个故事来看,吉安各地龙舞中加入鼓乐伴奏一事确与东园村的铜鼓有关,极有可能是从东园村开始流传开去的。但各地龙舞是否真如村人所说也源自东园村和东园龙,则还需作更深入的调研、考证。不论如何,东园村和东园龙在吉安民间灯彩发展史上所占地位之重要、对吉安各地龙舞或其他民间灯彩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等,是勿庸置疑的。

关于东园龙的表演特技、绝招,当地还流传着一个“高僧报恩授艺东园村”的神奇传说。言道:东园村人上元舞龙,起初水平本也一般,并没有什么特色和过人之处。某年,村中来了一位化缘的老僧。豪爽、好客的东园村人热情相待,慷慨施予。老僧人也不客气,盘桓多日不去。春节来临,村人对老僧人更是热情,家家都相邀相请,不知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三,东园村胡氏族人又开始舞龙玩灯。一整天,老僧人都紧跟在龙灯队后面,一会儿点头,一会儿摇头,一会儿又口中念念有辞。夜深了,就在大家准备收拾锣鼓家什尽兴而归时,老僧人突然跳将起来,一言不发地夺过龙头舞了起来。后面的灯手赶忙和着他的身手步伐,也舞将起来。霎时,有如风起云涌、翻江倒海,九节布龙在老僧人的手中上下翻飞、虎虎生风,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看着这一套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精妙花节,村民们全都惊呆了。直到老僧人停下脚步,放下龙头,一言不发飘然而去好半天,才一个个清醒过来。大家急忙四处打量、寻找,哪里还有高僧半点踪影。第二天,村民们又村内、村外甚至四里八乡到处寻访,依然杳无音信,仿佛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似的。大家只好慢慢地回忆老僧的龙舞表演过程,你一言我一语地将一些零星片断回忆、拼合起来,并尝试着揉进龙舞之中。尽管这些回忆起来的花节还远不及老僧人所表演的精妙花节之万一,但也使东园村的龙灯增色不少,令四里八乡称羡不已。东园村人知道,这是老僧人对东园村人慷慨施舍、热情款待的回报。从此,他们的舞龙热情日益高涨,一代代艺人不懈地努力钻研舞龙技巧,不断地创新发展,终于诞生了不同凡响的东园龙。那位神秘的老高僧,此后再也没有光顾东园村。但村中的一些顶级舞龙高手,常在梦中遇见一位耄耋老僧,妙语切搓,点拨技艺。据说“架天桥”等独门绝技,就是灯手们梦中经老高僧指点而编创出来的。

历史上,东园村人每年的春节、元宵灯会活动规模宏大,东园龙常与狮灯、马灯、花灯、牌灯、蚌壳灯、采莲船等同赴灯会表演,并有不少相互穿插、迂回、戏谑等表演套路。建国以来,这种场面已未再见。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东园龙常与吉安县的“鲤鱼灯”等其他灯彩同台演出,先后编创过“龙腾鱼跃”、“五龙下海”等组合表演新花节,极大地丰富了东园龙的表演,提升了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观赏性。

表演内容

东园龙的主要表演花节有巡场、穿花、滚龙、窜四门、龙显爪、腾云、驾雾、架天桥、架地桥、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高台天桥、高台地桥、盘龙柱等十余个。其中一些主要并特有的表演花节及其内容描述如下:

1、“架地桥”

成纵队而立,龙头面向龙身,第3节、第6节龙身与龙头同向站立,其余面向龙头。当龙珠一个暗示,第1、4、7节突然一个腾跳,双腿紧紧夹住前者的腰部,身体后仰、挺直,以头枕于后者右腿上,恰似一座桥梁。并保持姿势作滚龙动作。

2、“架天桥”

与“架地桥”相似,只是第4、7节灯手跳起后双腿架于前者双肩上,身体后仰、挺直,以头枕于后者右肩上;第1节灯手双腿夹拄龙头腰部,头枕于第2节龙身灯手之右肩。

3、“迭腕站”

除龙头不变外,其余人要紧靠龙头,并依次蹲坐在后者的右膝上,同时作滚龙表演。

4、“登高台”

由龙珠引路,众灯手纵身跃上高台(高约3尺的“香案”等),或独木桥(长约6尺、宽不足8寸的木工马凳)等,并在高台或独木桥上作高台天桥、高台地桥等花节表演。

5、“仰倒牌”众灯手靠拢并成纵队站立,龙珠趋地一探,顿时全体依次后倒仰卧,双腿分开,上身依次相迭,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同时作滚龙表演动作。这个花节分地面“仰倒牌”和独木桥“仰倒牌”两种。

6、其余巡场、穿花、滚龙、窜四门、龙显爪、腾云、驾雾、盘龙柱等花节与一般布龙大同小异,不作赘述。【各节龙身编号说明:东园龙为九节布龙,加上龙珠,共计十人。除龙珠、龙头和龙尾外,其余各节从龙头之后的一节到龙尾之前的一节,依次编号表述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和第7节】。

东园龙是一种借助道具进行表演的民间灯彩舞蹈。其道具为龙珠和九节布龙。由9个人分别持龙头、龙身、龙尾,另一人持七彩龙珠,共计10人共同表演。通过各种不同花节的表演,模拟着龙的行进、翻滚、腾跃等动作,表现了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昂扬精神。

东园龙表演中,龙珠实为整个表演的指挥者。七彩龙珠旋转飞舞,引导金龙闪辗腾挪,幻化出一个个精美的花节。一般每巡场一遍,变换一个花节,节奏渐次加快,气氛益趋紧张。表演推向高潮时,出现东园龙特有的、具有武术、杂技特征的高难度花节,令观者叫好声不绝。

东园村元宵灯会的鼎盛时期,东园龙表演时常伴有狮灯、马灯、花灯、旱船,即所谓“龙狮马灯同出”。近年来东园龙还常与吉安县的“鲤鱼灯”等其他灯彩同台演出,各灯彩之间相互穿插、迂回、戏谑等,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妙趣横生,场面尤为喜庆热烈、蔚为壮观。

申报地区或单位:
吉安市吉安县

保护单位:
吉安市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