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戏,当地人喊“蚊帐戏”。即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躲于屏后,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在舞台上活灵活现。

杖头木偶戏,在明末清初就在民间盛行了。长期活跃在于都附近数县和邻近的福建长汀、泰和、吉安、永新等地,历经数百年,世代相传,己有十余代了。另一个杖头木偶剧团是桥头乡桥头村赖来钧的兴顺堂木偶剧团,也是既会提线木偶又会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人物分老、中、青三种,共有各种木偶人物18——24个,既有老生又有武生,既有文官也有武官,还有普通百姓;既有老旦又有花旦和小旦或称青衣;更有丑旦,俗称丑角,又号“三花子”。兴顺堂杖头木偶剧团,共有剧目近百篇,其中有《满堂福》、《加寿图》、《征东传》、《征西传》、《水浒传》、《西游记》、《花木兰》、《二度梅》、《封神榜》等等。

杖头木偶曲调以楚剧曲调为主,近几十年来,又揉入了赣南采茶调,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演出顺序,先装台,再开锣,然后请八仙,此时东家要向艺人包红包,以示谢礼。然后点剧目再开演。杖头木偶人一般由艺人自己做,用樟木雕刻,然后点光。木偶人衣服也是自己做,包括头饰、道具等等。

4.5.2历史渊源

据族谱记载,明末清初年间,清兵入侵,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赖村东塘村人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村里有一姓黄叫世权的男子也跟着外出闯荡江湖。他漂至福建省的上杭县,举目无亲,流浪街头,后被一杨姓艺人收流,学唱杖头木偶戏。这个叫黄世权的男子聪明伶俐,脑瓜灵活,接受能力快,几年下来,所学唱的杖头木偶戏演艺有了很大的长进,成为杨姓师傅的得意门徒。后来,黄世权就一直跟在师傅身边七八年,在上杭一带游演,在当地小有名气,直到师傅去世后,他才拜别师娘,

据有关资料介绍,民间素有“北方有皮影,南方有木偶”之说,杖头木偶戏于明清朝盛行于南方,这就与东塘村的族谱记载相吻合。其实,中国民间木偶“源于汉,兴于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有记载的。我们中国木偶艺术,古称傀儡戏,是民间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木偶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种类繁多。其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朴实粗犷的美感,是老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技艺。木偶因琢木为偶而得名,这也是木偶雕刻与其他木雕的不同之处。木偶艺术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对于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仗头木偶,在古代称“杖头傀儡”,是以木杖来操纵木偶,它内部虚空,眼嘴可以活动,劲部下面接一节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进行表演,因而又称“举偶”。就杖头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种,分布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风格特征,称谓也有所不同,各地木偶头的造型、脸谱、装饰和雕刻工艺及演出风格也结合了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唱腔,各有特色。





申报地区或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于都县

保护单位:
赣州市宁都县、于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