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

简介

用带有各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

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创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创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元紫”诸色。明代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红沉鲜润的祭红釉。清代除创制了鲜如牛血的高温“郎窑红”、色彩奇丽的“桃花片”(又名“美人醉”)外,还有“矾红”“茄皮紫”“炉钧花釉”等低温烧成的名贵品种。20世纪50年代以来,除恢复和提高有历史记载的50多个品种外,发展和创造了三阳开泰、羽毛花釉、凤凰衣釉、彩虹釉、变色釉等近60个色釉新品种。

颜色釉瓷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低温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装饰色彩。着色颜料主要有:①离子着色型,如铁、钴、铬、铜、锰、镍、钒、铀、锑等金属的化合物。②胶体着色型,如铜红釉、硒镉红釉、镉黄釉。③晶体着色型,如铬铝红、铬锡紫、钒锡黄、锌钛黄、钛黄、钒锆绿、钒锆蓝、混合黑。为使呈色稳定,通常先将着色颜料与辅助原料混合,烧制成色剂,加到基础釉料中混磨制釉。

颜色釉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烧成温度分为高温颜色釉(1300℃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左右)、低温颜色釉(1000℃左右);按烧成气氛分为氧化焰颜色釉和还原焰颜色釉。艺术工作者则习惯按烧成后的外观特征分为 6类:①单色釉,釉面呈现纯正、匀净单一色彩。②复色釉,又称花釉,釉色呈现两种以上色彩。包括铜红系统花釉和铁黑系统花釉。③裂纹釉,釉面呈现各种形态的裂纹。④无光釉,釉面无光泽,呈现沉着静穆气氛。⑤结晶釉,釉层中呈现无色或带色的结晶体,分巨晶、细晶两类。⑥变色釉,在不同性质光源下,釉面呈现不同颜色。

景德镇烧造的颜色釉瓷,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

历史渊源

据《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解释,“釉是附着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质层。颜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烧成后使釉层呈现某种固有色泽的釉。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称为着色剂。”颜色釉装饰是陶瓷装饰的开山鼻祖,中国瓷器自其前身的原始瓷器开始,便是以颜色釉装饰为其特征,特别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为特征。吕成龙在《中国古代颜色釉瓷器》艺术指出,“从三千多年前商代原始瓷上的青釉算起,中国古代瓷器从单一的青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黑釉、白釉、花釉、酱釉、黄釉、绿釉、红釉、蓝釉、紫釉等等,把中国陶瓷百花苑装点的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景德镇的颜色釉也是与其瓷器同时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唐朝武德年间,有位叫陶玉的景德镇瓷匠(其时称昌南镇),“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这里所谓的称为“假玉器”的瓷器,便是仿制越窑的青色釉瓷器。这一记载是否属实姑且不论,但景德镇颜色釉的渊源和演变也是从青色釉开始,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宋代,景德镇瓷工在不断提高制瓷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减少原料中氧化铁和氧化钙的含量;烧制出了清淡高雅的影青釉(又称青白釉),这种影青釉色介乎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里泛青,有冰肌玉骨之誉,艺术价值极高。这种影青釉出现以后,很快便成为我国制瓷史上的一代名贵品种,并使景德镇从此跻身名窑之林。此外,宋代景德镇还能烧造多种青釉瓷器,如仿汝窑之天青,仿官窑的粉青、月白、大绿,仿哥窑之米色、梅子青、天蓝等,但在风格上尚未脱离“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宋代的钧窑在颜色釉方面成就显赫,颜色釉的珍品颇多,对后世景德镇颜色釉的烧造影响很大。钧窑的瓷工通过反复实践而认识了铜的发色规律,继而在青釉中有意识地加入氧化铜,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尤其是色釉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道路。它为景德镇在元、明、清三代的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元代景德镇釉里红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借鉴。

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由于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为各种高温颜色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元代景德镇瓷工成功地烧造了卵白釉、釉里红、红釉和蓝釉。这些高温烧成的颜色釉品种的诞生,标志着景德镇瓷工开始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就,便是永乐、宣德年间的“鲜红釉”。这种鲜红釉也叫祭红或霁红,它比钧窑铜红釉更进一步,胎和釉十分溶合,出现了具有深厚滋润之感的鲜红釉色。要烧造这种进步的铜红釉,不仅要严格控制烧成气氛,而且在配料时也一定要掌握适当的氧化铜比例。从化学特性上说,氧化铜在高温下比较容易挥发,因此在配料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因素,稍微增加铜的含量,使之挥发之后仍有足够的发色能力,才能烧成鲜红的色彩。永乐年间御窑厂烧造成功的鲜红釉釉厚如脂,光莹鲜艳,有“永乐以鲜红为宝”之誉。宣德年间的宝石红釉又比永乐鲜红釉更胜一筹,釉汁晶莹似红宝石,胎质细腻坚致。然而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造因难度过大而一度衰落,嘉靖26年(1547年),宫廷要景德镇烧造大批鲜红器,但当时已无法烧成,因此只好改为烧矾红器。矾红并非铜红釉,而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其制作方法亦不同祭红那样高温一次烧成,而是和一般的釉上彩相同,在已经经过蓄温烧成的瓷器上,再以三氧化二铁为着色剂涂敷,并在烘炉中以低温烘烤而成。矾红和铜红的效果并不一样,无论是在光泽明亮的程度上还是在滋润柔和的感觉上,矾红都不及铜红的效果,且矾红容易剥落,因而矾红器的价值远不如铜红釉那么高,它唯一可取的便是其烧成容易控制,难度远不及铜红釉,因而成品率较高。

在低温颜色釉方面,明代景德镇也有出色的成就。弘治年间,景德镇曾一度盛行黄釉瓷器,并以此间烧制得最好,冠绝当时。黄釉亦称浇黄釉,是以含氧化铁的天然矿石为呈色剂,采用浇釉方法施釉后经低温氧化焰焙烧而成。正德年间,景德镇瓷工改用牙硝为熔剂而创烧的低温色釉,克服了铅釉易淌釉和易剥落等缺陷,使釉汁晶莹鲜艳,颇似孔雀羽毛上的亮蓝色。正德年间的孔雀绿釉薄而艳丽,又俗称“珐翠釉”,常与珐黄、珐白、珐紫、珐蓝等釉相搭配,综合装饰成“珐花三彩”。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瓷业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这时的颜色釉也进入了鼎盛时代。康熙朝的颜色釉不但继承了明代所取得的成就,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其中最为突出的仍然是红釉瓷器。曾经显赫一时的红釉瓷器在明代中期销声匿迹以后,进入康熙朝,在瓷工们的刻苦钻研和探索之下,使失传百余年的铜红釉烧制技术又得以恢复。清代景德镇的红釉品种很多,其中尤以郎窑红最为名贵。这种红釉是以督窑官郎廷极署理窑务时所烧造的红釉瓷器而得名,是仿制明朝宣德年间的祭红宝石釉的产物,但比之明代的红釉更使人赏心悦目,具有鲜艳夺目的玻璃光泽,像红宝石一样瑰丽。如果将郎窑红瓷器的碎片磨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般可以看到其釉有三层:第一层透明无色;第二层是作为釉色主体的红色;第三层也是透明无色,再下面便是瓷胎。除郎窑红外,康熙时期还烧成了一种“桃花片”的色釉,俗称“美人醉”或称“豇豆红”。这种桃花片釉呈现出一种有如朝霞晖映下的桃花一样幽雅的浅红色,器身上往往出现由于氧化铜的发色作用而产生的细小的深绿色斑点。为了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氧化铜在釉中不能只是均匀地分布,而要在各层各部位间或浓或淡地错综排列,不仅要挂上几层不同性质的釉,还要严格控制加热和最后的氧化作用,烧成难度大。

雍正年间的唐窑在颜色釉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所谓唐窑,即清朝廷派驻景德镇的督陶官唐英所主管的官窑。唐窑不仅能成批地烧制红釉瓷器,而且对古代名贵色釉几乎都可仿制。因为仿古时多没有现成的配方,在反复试制过程中,由于配方中各种原料比例、烧成气氛、火度及窑位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色釉呈色,这就必然繁衍出许多新的色釉品种。由于唐窑不断改进制瓷工艺、改进胎釉原料、结构和烧成制度,使红釉器质量大大提高,使之成为景德镇流传至今的传统名贵颜色釉品种。

景德镇的高温颜色釉瓷器发展到清代,已是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其中光红釉就有铜红、铁红、金红之分,蓝釉亦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既有集数种色釉于一器的三阳开泰,又有变幻莫测的窑变花釉,还有别具一格的茶叶末结晶釉。乾隆后期的瓷工们更能利用瓷器仿制漆器、木纹、竹器、铜器等工艺品,且无不乱真,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工对各种金属氧化物发色规律的熟练掌握和颜色釉制作的高超技艺。

主要内容

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

颜色釉瓷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低温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装饰色彩。着色颜料主要有:1、离子着色型,如铁、钴、铬、铜、锰、镍、钒、铀、锑等金属的化合物。2、胶体着色型,如铜红釉、硒镉红釉、镉黄釉。3、晶体着色型,如铬铝红、铬锡紫、钒锡黄、锌钛黄、钛黄、钒锆绿、钒锆蓝、混合黑。为使呈色稳定,通常先将着色颜料与辅助原料混合,烧制成色剂,加到基础釉料中混磨制釉。

颜色釉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烧成温度分为高温颜色釉(1300℃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左右)、低温颜色釉(1000℃左右);按烧成气氛分为氧化焰颜色釉和还原焰颜色釉。艺术工作者则习惯按烧成后的外观特征分为 6类:1、单色釉,釉面呈现纯正、匀净单一色彩。2、复色釉,又称花釉,釉色呈现两种以上色彩。包括铜红系统花釉和铁黑系统花釉。3、裂纹釉,釉面呈现各种形态的裂纹。4、无光釉,釉面无光泽,呈现沉着静穆气氛。5、结晶釉,釉层中呈现无色或带色的结晶体,分巨晶、细晶两类。6、变色釉,在不同性质光源下,釉面呈现不同颜色。

8.2.4工艺流程

颜色釉瓷的制作工艺,就是将呈色原料(含金属氧化物的矿物)和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配合,经过细磨过筛后制成釉瓷,以适当的方法施釉于生坯、素烧坯或素白瓷上,入窑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焙烧而成。

景德镇传统色釉所用基础釉料主要是以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的所谓石灰釉。这种石灰釉含碱土今属成分较多,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粘度较小,流动性较好,故釉的透明度、光泽度及弹性都比较好。

1、配釉

配釉是颜色釉制作工艺中的关键工序,必须严格细致操作,配料之前需对釉用原料的性能与质量逐一进行鉴定,符合要求方可按配方准确的称量配合。然后将配合好的釉料放入研钵混磨,其研磨方法与青花料的加工相似即将各种釉料放入底心无釉的大研钵内,加入少量水,用瓷质研槌研磨至一定细度,再加入一定量的水调成釉浆,过筛后即可备用。颜色釉对釉浆的颗粒细度有一定的要求,颗粒太细,釉的表面张力增大,易出现“滚釉”、“釉裂”等缺陷,若颗粒太粗,则会影响釉面光泽度。另外,不同的色釉、不同的室友方法,对釉浆的细度要求亦不相同,一般来说,单色釉宜细一些,花釉可粗一些。用喷釉法施釉宜细一些,用涂釉法施釉则可粗一些。

2、施釉

施釉是颜色釉瓷制作工艺中的重要工序,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呈色效果和产品质量。不同的色釉和不同的坯胎,应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以求达到适当的釉层厚度和预期的呈色效果。施釉的坯胎有生坯、素烧坯和瓷胎三种,施釉的方法则有浸釉、浇釉、荡釉、吹釉以及刷釉数种。生坯的施釉方法应依坯体强度、大小和造型而选定,除薄胎及特大型制品外,一般均可用浸釉法,施釉前坯体的含水率应控制在3—4%;素烧坯是经800—900℃素烧后的瓷坯,强度提高,因而更便于各种施釉法的操作;瓷胎上施釉引起吸水率极低,故施釉时应相应增加釉浆的稠度。无论以哪种坯胎施釉,在施釉操作之前,都必须清除附着在坯体表面的杂质,以保证釉的质量。

3、烧成

烧成室颜色釉瓷制作工艺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环。常言道“孕在配方,生在成型,是死是活在烧成”以及“一火二土三细工”都是这个道理。历史上,景德镇的烧窑工都掌握着祖传绝技,全凭一双慧眼来控制窑火。晚晴龚鉽的《景德镇陶歌》描述: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生熟总将时候审,此种丹决要亲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颜色釉的烧成是一门“火的艺术”,其发色会随火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铜红釉在柴窑中容易变成红色,而在煤窑或油窑中则易变成紫绿或灰黑色。还有窑变釉,基本上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若烧成条件不同,即使是同一配方,也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真可谓变化莫测。要烧造出理想的颜色釉制品,除了根据釉料的化学组成和呈色要求,制订适当的烧成制度(包括烧成时间、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等)外,还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1)入窑坯体的含水率不宜过高,一般应小于3%,否则易造成坯体开裂。(2)应选择合适的窑体,窑内不同的部位,其温度和气氛都有明显差异,因而对温度和气氛要求比较敏感的色釉制品,必须选择适当的窑位。一般来说,窑室的上中部空间温度较高,铜红釉和窑变花釉等都适合这个窑位。(3)烧成温度和升温或冷却速度与釉的化学组成有一定关系,如挥发性较大的铜红釉宜快烧快冷,结晶釉则需要一定的保温时间,以利晶体析出。(4)大件制品升温或冷却都不宜过快,以防发生惊裂。


(景德镇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颜色釉成品:丝毛釉葡萄瓶


(景德镇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颜色釉瓷制作

申报地区或单位:
景德镇市

保护单位: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