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罗家狮舞

  • 项目编号:
    3-Ⅲ-1
  • 类别:
    传统舞蹈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罗家狮舞是流伟于进贤县温圳地区的一种民间灯彩。清末道光年间,由本村习武艺人罗享樟始创,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罗家狮舞分文狮与武狮,又称罗家“双狮舞”。狮舞为两人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分别由拳术、大刀、双刀、棍术者引领而上,既有龙灯舞的翻、滚,又有狮舞的跳跃、攀高、惊险。在表演上,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诙谐、轻松、洒脱。武狮着重于武功技巧,动作威武、凶猛、彪悍。到上世纪50年代,在原来狮舞的基础上,创作了“徒手破狮”等一套动作,开始把武术和舞狮完美地结合起来表演。上世纪60年代后,经过艺人位不断地加工、创新,特别是竹蔑、狮毛等制作材料的改进,又增加了“大刀破狮”、“三节鞭破狮”、“狮子上二层方桌”等一整套程序。加之又配有走场、巧妙地把“舞”与“武”完美结合起来,武术的刚劲与洒脱和狮舞的细腻、诙谐、威武,相辅相成,增强了观赏性,使整个表演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对打、滚狮三套音乐伴舞,视听效果更是绝佳。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罗家“双狮舞”民间灯彩艺术。

温圳罗家狮舞主要流伟于本镇辖区内的罗家、岭里、岗常、山下等村,上世纪50年代,开始流传至泉岭、架桥、云桥、凤岑等周边乡镇,远及南昌、丰城、万年、九江等地的乡镇。

罗家狮舞是不同于我国著名南狮、北狮的又一流派,是进贤县民间艺术的一朵厅葩,对当地的民间武术、舞蹈、音乐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更是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渊源

罗家村素有武术村之称,每逢新春佳节,都要在祠堂里举行一次武术表演,村民们各持拳、刀、棍、鞭、板凳等,大显身手,共磋武艺。罗家狮舞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产生于进贤县温圳镇罗家村,主要流布于本镇的罗家、岭里、岗常、山下村等,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泉岭、架桥、云桥、凤岑等周边乡镇及南昌、丰城、万年、九江等地。据罗家村老艺人罗保和(1932年生)讲述,罗家狮舞属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创始人为罗福康(罗保和的曾祖父),1796年生,罗福康代领其子罗亨修(1861-1946年)及罗亨祥、罗亨松、罗亨源四人学艺习武,父子五人创立了第一代罗家狮舞,其特点是以武术为主,板凳(两人使用)成为与拳、刀、棍、鞭对打的一种表演道具,是日后狮子的雏型。

清末民国年期,罗家运字辈的艺人创立了第二代罗家狮舞,其不只局限于本村表演,逐渐游走外地表演,为喜庆活动及节日助兴。为加强表演效果,在板凳上加扎狗头、虎头、狮头,用竹篾扎狮身骨架,把彩纸糊在骨架上,狮舞中的狮子道具便逐渐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罗家狮舞在艺人罗志高的带领下,使狮子的制作工艺日趋完善,并在狮舞表演中,将“舞蹈”与“武术”融为一体,并编创了一些列表演套路。上世纪60年代后,在使用竹蔑、狮毛等制作材料后,使舞狮动作更加灵活、自如。

表演内容、形式及特点

罗家狮舞分文狮与武狮,故又称罗家“双狮舞”。文狮着重于刻画表情,动作诙谐,轻松洒脱。武狮着重于武功技巧,动作威武凶猛,强劲彪悍。由两人执一头一尾共舞一狮,既有舞龙灯的翻滚动作,又有舞狮的跳跃、攀高等惊险动作。

表演程序:在锣鼓伴奏中,舞球者先出场,先走圆场,再引双狮出场。文武双狮在舞球者引导下,做出搔痒、舐毛、打滚等动作,将狮子的形态模仿地惟妙惟肖。而后文狮退到后场,武狮先耍一阵拳术、刀术,并表演“徒手破狮”、“大刀破狮”、“双刀破狮”等动作。之后,拳术手、大刀手、双刀术手三人先后登场,分别与武狮进行打斗,破狮均未取胜。再由三人联合起来,齐心破狮,即经过“斩头过脑”、“引狮上山”等一番激烈搏斗,雄狮寡不敌众,卧地败倒,三人起脚踏雄狮亮相,以示表演结束。

动作套路:“徒手破狮”、“双刀破狮”、“斩头过脑”、“引狮上山”、“大刀破狮”、“三节鞭破狮”、“狮子上二层方桌”等。


2013年3月,温圳镇,狮子上二层方桌。


2014年4月,南昌市,进贤民俗专场演出。

申报地区或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

保护单位:
南昌市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