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藕丝糖制作手工技艺

  • 项目编号:
    2-Ⅷ-11
  • 类别:
    传统技艺
  • 类型:
    代表性项目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简介

金溪特产藕丝糖外似一团洁白细嫩的藕丝,内包芝麻、桂花、桔饼为末之馅,食之甜而不腻,脆香酥软,落口消融,余味绵长。藕丝糖每个不足10克,如鸽蛋大小,每斤60余个,以无毒塑料袋为内包装,外套精美纸盒。藕丝糖生产历史悠久,深受群众喜爱。据名老中医说:本品以饴糖为主要成分,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汤”之功效,又辅以桂花、金钱桔饼、芝麻、豆粉等,故其性味甘甜温和,具有补中益气,理脾益肺,生津润燥,化痰止咳,促进消化之功效,对脾肺虚寒之体尤有补益。藕丝糖甜而不腻,补而不壅,是冬令糕点中的营养佳品。

金溪藕丝糖由各地家庭小作坊生产,主要产地在琅琚、浒湾、珊城、秀谷等地,通常在庙会和市集上销售,随制随卖,买后即食,不能久放保存。新中国成立后,金溪县国营、集体与个体户食品厂开始大规模生产,改进包装,使之能运输、储存。全县常年产量在60—80吨左右。1984年评为江西省优质产品,1988年参加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列为特色优质产品展销。现在金溪藕丝糖本地本省已是妇孺皆知,而且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近邻浙江、湖南的客商元旦、春节期前来采购批发,更是络绎不绝

历史渊源

藕丝糖生产历史悠久,《金溪县志》记载,最早产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在品种繁多的糖饼、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形成,是一种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据名老中医说,藕丝糖以饴糖为主要成分,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汤”补中益气之功效。相传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小贩挑着糖担走乡串村叫卖,每逢迎神赛会及春节前后更盛。旧时秀谷、珊城、浒湾、琅琚等地是藕丝糖的主产地。

金溪藕丝糖来历源自一个民间故事。据说五代南唐时期,金溪尚未建县,只为临川县的一个镇,称上幕镇。管理上幕的是一位姓唐的把总,此人生性喜欢吃糖,人称“糖老爷”。有一年为庆祝老母生日,他用糖做了一个禾斛大的“寿”字,陈列堂前。考虑老母80多岁,没有牙齿,吃不动糖饼或子糖,他突然异想天开,下令镇上做糖师傅必须在九天之内,做出一种又软又酥、落口消融的糖来,如敢违抗,则不准他们营业,还要派他们去服劳役。这一下难坏了所有的制糖师傅,他们聚在一起,反复改进熬糖方法,改进子糖品质,但最后还是硬结成团,难以又软又酥,落口消融。到了第八天晚上,糖师傅们仍个个束手无策,对着一锅稀糖发呆。这时忽然来了一个满面污垢的跛脚要饭老头,他向糖师傅们乞讨点稀糖吃,糖师傅打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给他,他不接,却自己伸手去抓。只见他一双又黑又瘦的手象织女穿梭似的不停地抓、拉,软软的稀糖先拉成圆圆的线圈,反复多次之后便拉出了几团又白又细的糖丝,老头把糖丝向糖师傅们一抛,霎时人便不见了。糖师傅们看呆了,把老头拉出的白如细丝的糖放进口里一吃,又软又酥,落口消融。人们一下子醒悟过来了,这不就是他们昼夜思忖要研制出来的糖吗?这个老头不就是常常下凡来为民众排忧解难的铁拐李大仙吗?于是他们点起香烛,跪谢大仙,同时按仙家的指点,学着把稀稀的饴糖抓拉成细丝,以后又包豆粉、芝麻、桂花、桔饼末等配馅,并逐步演化成今天的藕丝糖了

技艺流程

传统的金溪藕丝糖采用金谷岩的金包银糯米和翠云寺马尾泉的泉水来制造,据说如此便味道更佳。制作藕丝糖需精选原料,精工制作。每年入冬之后(11月到次年3月),精选本地生产的优质糯米、麦芽,经浸泡、蒸、发酵、滤浆,熬制成饴糖,采用祖传手工艺与熟黄豆粉、花生粉扒丝而成细丝(形为藕丝),再一团团包以芝麻、桂花、香油、白糖、桔饼成形,然后包装而成。制作过程中,对调料、入窖、发酵温度、熬糖时间、火候、气候等都要掌握得很准,否则糖化不好,影响品味和拉丝细度



申报地区或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

保护单位:
抚州市金溪县